观点:大都市生态文明,如何突破瓶颈
时间:2013-07-22 作者: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如何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大都市生态文明,需要科学决策和探索实践。日前,解放日报举办“美丽中国·上海印象”专家座谈会,围绕“怎样建设大都市生态文明”请相关专家和政府、企业人士各抒己见。明天起,本报开始推出“美丽中国·上海印象”系列专题版面,聚焦各区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努力。
坚定推进“GDP绿色化”
对大都市而言,把环境的问题解决好,就是解决了最大的民生问题。人民群众需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吃到健康的食品。今天的上海,在资源环境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是要继续追求GDP为目标,还是要坚定推进 “GDP绿色化”。事实上,我们选择稳步增长,强调资源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我认为这是最安全的方式。我们看到,GDP的增速在减缓,单位能耗、水耗、电耗也同步在下降,也就说明对环境的损耗在减缓。
上海资源非常匮乏,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案中要有务实的规划和创新的精神,有重点的领域和可以实现的途径。比方说,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健康地推进城镇化;再譬如要实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对于为保护水源,为生态建设作出一定牺牲的区域,要有生态补偿的措施。还有应该推进区域联动和长三角周边省市联防联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跨区域协作机制。
(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王祥荣)
天、地、人,都要努力
我讲三个字,天、地、人。上海建设大都市生态文明,这三个方面都要努力。
天,说的是空气污染,雾霾。据统计,我们上海本身1年有5000多万吨的煤炭消耗总量,而在北边,长江沿岸布满了重化工业,也是燃煤大户。南边,环杭州湾沿线也都是重化工业,这两块加在一起,我们的空气问题很堪忧,需要不断努力去改善。地,即土地的利用。毋庸置疑,上海的土地产出相对算高的,现在工业生产90%的产值是在园区内实现的,但也还有大量企业在园区外面。与此同时,我们的农村也需要转型,需要从传统的产量经济转向质量经济。人,即大众的共识与行动如果不能有效地把这个进程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美丽将是不长久的。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戴星翼)
PM2.5不降低,都市就不美丽
从地理方位来看,上海是有些不幸,因为我们处于下风方向,北边和西边的空气污染物容易传到上海。当然,上海本身也有大量汽车尾气排放。这些因素导致上海现在的雾霾天气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一。
怎么办呢?有几个方面去改变,首先是城市的规划理念要变。城市不是楼越高越好,不是楼越密越好。我记得小的时候,上海人在夏天总盼着东南风,东南风一吹上海就凉快了。因为风从海上来,上岸以后遇到水田江南水乡,遇到稻田,遇到小河浜,凉的空气增热非常慢。但是现在东南风没用了,因为风一过来就遇到钢筋水泥,空气很快加热,到了市中心就变得非常热。这值得我们思考。此外,上海想了许多办法去改善城市的环境,但收效甚微,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上海确实人多、车子多。我觉得一定要把人口控制下来,把私家车的增长控制住。根据我们的检测分析,上海的PM2.5可吸入颗粒物中相当多来自汽车的尾气排放。这个东西到了肺里面,再也不出来,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可能上海人的肺癌发病率会上升。那可是件很糟糕的事情,那就不美丽了。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束炯)
共同努力度过“高压期”
上海多年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见到了一些效果。比如说减排,2012年与2007年相比,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了58%,应该说,一份投入,就有一份收获。
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当前我们处于高压期,也是个高难期。媒体经常在报道,一会儿哪里有事故,一会儿哪里有事故,这几年让人感觉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一个就是生产性的安全事故,引起环境污染事故,还有偷排、漏排的行为,这应该和经济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有关系,老企业比较多,设备陈旧,实际上是该淘汰的时候了。另外一个方面,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实际上是“开关厂”,今天有订单开几天,明天没订单关几天,运行怎么都不会正常。此外,目前公众对PM2.5的关注,对建设项目的敏感,都说明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增强,要求在提高。但是反过来,我们所处的阶段,公众自觉的行动还差一点。
上海在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当中,首先要加大治理力度,不光是罚几个钱的问题,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问题要解决。生态文明要强调的是人口、产业、能源、交通、土地利用的五位一体。这个方面,相关部门要一起研究,做环境总体规划。
(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 柏国强)
绿、洁、亮、畅、美
古代喝茶的时候的一句话: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句话说的是想要泡好茶的话,最好的水是哪里的呢?就是扬子江心水。扬子江的水,古代是泡茶的第一等水。如今,这已无法做到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悲观,要在发展中始终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浦东的角度来说,其实早在20年前刚刚开发开放的时候,就提出过:绿、洁、亮、畅、美。后来这5个字被很多开发区、很多地方都引用过。做产业规划、形态规划、道路规划的设计都要体现这5个字。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比方说金桥:金桥第一代产业还是有制造业,还是有污染的;那第二代金桥,就是现在在调整的金桥,在节水方面、节能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中国、包括浦东现阶段不大可能完全抛弃制造业,制造业能尽量做到节能、节水就非常不容易了。浦东一些新的区域,譬如世博区域、临港区域,我们都提出了分布式能源建设,这种能源建设与我们原来的有比较大的差别,强调能源的利用效率、对环境的保护。
(浦东新区宣传部副部长 韩可胜)
产业的“生态调整”不容易
2012年年初,青浦区全面启动了“国家生态区”的创建工作,我们确定了经济结构优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和噪声污染治理、生态农业、生态人居等九大领域工作。
在生态工业体系的这块,我们将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一些工作,要求工业园区都要创建国家级的生态工业园区。在能源结构上,当前全区大概还有300台左右的煤锅炉,我们计划在三年之内,全部淘汰这些锅炉。在能源的利用形式上采用分布式的能源取代原先的一些单独的、独立的能源供应系统。我们有55座加油站,有13万的机动车保有量,我们对于这些加油站也进行了一些规范化的改造。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非常大。我们计划对那些高污染、风险高的企业作一些调整,尤其是机械制造的四大行业:电镀、热处理、铸造、锻造,企业数量计划缩减一半。
(青浦区环保局副局长 沈亦龙)
新城建设要让百姓舒适
嘉定新城建设,从规划层面来讲,我们强调尊重现状,尊重现实。
嘉定新城的建设是在一个工业区上进行的,我们有很多工厂,其中拆迁占到整个投入量的70%,所以我们必须尊重现状,具体措施是把很多工厂进行改造。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公司的办公楼是从厂房改造过来的,包括一个商业场所也是,嘉定区的“三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教产业中心、科化产业中心也都如此。有了一定经验,我们就开始推广。工业区扩区之后,我们准备把所有的运营中心,把所有的社区服务中心,尽量以工厂的改造方式来取得,这种建筑对空间要求不是特别高,工厂也比较好做,这也是一个绿色生态、低碳的一个概念。此外,对道路规划,能够保的尽量保。所以我们嘉定的道路看起来都不宽,我们工业区最宽的是四车道,基本是从原来的道路上去提升。嘉定一直有个愿景,就是嘉定新城就业和居住相对来说要近点,强调产城融合,避免长途上下班,这样老百姓更舒适。
(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何小涛)
好的设计首先是绿色的设计
对于大都市的建筑设计而言,一个好的设计,首先应该是一个绿色的设计,符合低碳标准的设计。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对包括自然和人类的一些活动进行认真分析,例如对车流的分析、对城市的布局的考虑。这一方面,上海已经有了一些成功案例。再例如,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对自己的办公楼用绿色技术进行改造,而不是把它给拆了再重新造起来。我们希望大都市的人能够了解到更多新的技术,包括一些工业化住宅的技术。
此外,应该特别强调“行为节能”或“运营节能”。光是靠技术解决不了全部的问题,人的行为,人的意识更为重要,要通过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来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技术发展部主任、教授级高工 王平山)柏国强
邮 箱 | :cityup@cityup.org |
电话 | :010-88585610转822/803 |
Q Q | :325178913 325178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