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适用房
张文华:经适房可由政府购买商品房的35%,拾低收入者一定补贴后购买
任志强:经适房是为了保障低收入者有地方住,而不是帮他把房子变成财产
北京市人大代表张文华建议,经济适用房建设应合理布局,可以借鉴国外“社会住宅”的概念来建设经济适用房。比如政府购买商品房的35%,给低收入者一定补贴后购买,让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混居,享受同样的住房品质和社区环境,同等享受社区周边的学校、医疗等设施,可以节约成本。
而任志强则建议,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使用和回收要实行“内循环”,即政府对低收入者,保障其有地方住,而不是帮他把房子变成财产,应避免经济适用房成为商品房,应只给其居住权和部分产权,可以由政府提前购买全部产权,再租给符合条件的使用者,最后再卖给政府。另一种做法是政府和市民共同拥有产权;还有一种做法是政策性租赁房,政府贴息贴租。
张文华与任志强关于经济适用房建议的内在差异是明显的。关键就是给低收入者多大程度的产权和何种程度的住房保障问题。让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享受同样的住房品质和社区环境显然与只是保障低收入者有地方住的建议相去甚远,反映了一直以来对经济适用房建设标准的争议。
而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1月-10月,北京市供应了共300余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占商品住宅销量37.4%,距70%的比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北京保障房“供地不少、房子不多”的怪圈还有待于通过各方的努力打破。
随着我国民主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成为集中反映各方利益诉求的平台,而不同利益主体意愿的充分表达和博弈也有利于利益平衡机制的形成。今年北京两会上关于房地产问题的争论和地方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明确态度,让百姓对房地产问题的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加提振了他们对住房保障目标实现的信心。
*各地两会观点撷英*
上海:国际热钱推高房价,房价存在下调空间
上海市政协委员、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屠海鸣认为,国际热钱是房价高企的最重要因素。国际热钱的体量通常是数十亿美元的级别,远远高于国内炒房客。金融危机后外资纷纷撤退,对于普通的购房者来说可能是好事。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上海普通住宅的利润在20%左右,而一些豪宅的利润甚至会接近50%。如果要使得楼市健康发展,合理的利润率应在15%左右。以目前上海楼市的均价,存在下调5%-10%的空间。他建议把税费和开发产品的品质相结合,降低改善性的普通住房的税费,提高豪宅税费。
广西:降低廉租房准入门槛,扩大廉租制度覆盖范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杨建新提出:“虽然廉租住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但由于廉租住房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量,离‘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建议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针对特殊群体需要实物配租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比例;要逐步降低廉租住房制度准入门槛,在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有房住的同时,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有贡献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群体也尽可能纳入保障范围,扩大廉租住房的覆盖面,消除廉租住房制度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