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你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车都没有后视镜。
再看看马路上拥堵的车流你就会明白这是为什么——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在4车道上同时前进6辆车,在过于拥挤的马路上,后视镜显然很多余。
德黑兰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波斯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城,但同时,她也是世界上交通最拥堵的城市之一。
似乎是预见到了今天的尴尬,上世纪七十年代,德黑兰就准备修建一条地铁以缓解日后的交通压力。
但是,刚刚把地铁隧道挖好,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开始了。战后的伊朗国力衰弱,修建地铁的计划只好搁浅,这一搁就是20年。
时间转眼到了1997年,推土机的轰隆声打破了地铁工地长达20年的沉寂,许多德黑兰市民惊讶地发现,在地铁工地上工作的,是一群来自异国他乡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于中国人的到来,当地人很是惊讶。
徐玉棣,中国中信国际合作公司董事长。1997年初,他带领一支由国内顶尖技术人才组成的工程队伍来到德黑兰,准备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大显身手,可是渐渐地他发现,伊朗方业主对这次合作并不十分看好。因为对于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中国的设备能不能够完成这样的一个地铁线,大部分人持怀疑的态度。
徐玉棣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按期把地铁建成、开通,给中国人争口气。可是没想到,工程刚开工没两天就停工了。
原来,在地铁隧道里铺设枕轨是由伊朗方面负责,铺好后中方再进行机电设备安装,可是枕轨却迟迟铺不进隧道,后面的工作也就根本无法进行。
中信集团公司承建的德黑兰地铁项目合同总金额3亿美元,是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综合性民用机电产品出口项目之一,主要供货厂家涉及到了中国电力、铁路、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50多家。现在,机电设备已经全部运抵现场,可一晃十二个月过去了,地铁还是处于停工状态,中信公司内部有人开始打退堂鼓。
是进是退,中信公司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现在撤出,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但是,只要地铁没最后通车,外界一定会认为中国公司帮伊朗人修建的地铁没有完工,这会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
过去的20年间,关于地铁,伊朗人民画了很多讽刺漫画,隧道口爬着蜗牛,结满了蜘蛛网,通车也是遥遥无期。
徐玉棣认为,中信公司既然已经签了合同,就一定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
公司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帮助伊朗人实际上也是帮助中信公司自己。通过这个口号,来鼓励大家把所有伊朗人的问题能够主动的解决掉,同时帮助自己尽快把和同履行完。
解决枕轨问题最快的办法就是在国内加工一套枕轨制造模具运到德黑兰,1个月后模具就制作完成了,铺轨开始,工地开始热闹起来。但是没过两天,伊朗方业主又提出,必须赶在2000年2月11号这一天提前通车。
2月11号是伊斯兰革命胜利纪念日,是伊朗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提前通车,就意味着在工期已经缩短的情况下,还要提前2个月通车,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中信公司能按时完工吗?
公司研究决定,还是得想方设法缩短工期,于是,工人们被分成几班,24小时轮班倒,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昼夜都工作在施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