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天津城市建设规划 >>要点解读 >>
 
皮黔生——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思考

时间:2007-07-0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20多年,并使全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客观上对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提出了跟进要求,因而综合配套改革便成为21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亟待破解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要与世界经济接轨,改革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综合配套改革更成为中国新世纪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也将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这对推进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天津滨海新区与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三地共同进行的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必将对中国的强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滨海新区创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在系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同时,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科学的发展,要求在资源配置、社会管理、人才培养与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换句话说,综合配套改革就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如天津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所明确提出的:"要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开发建设,使滨海新区成为引领创新潮流、充满发展活力的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区"

去年夏天,温家宝总理视察天津滨海新区,并作了重要讲话;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天津市委召开八届八次全会,根据中央的决定,明确了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新的功能定位,即"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至此,滨海新区将成为全国新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由开发区、保税区扩展到全新区。

    我们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资源,高度重视、精心筹划、认真搞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实践层面上看,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是滨海新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保障;是滨海新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前提;是滨海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举措。天津滨海新区要通过创建国家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新世纪我国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和风向标。

    滨海新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倍感荣幸和骄傲,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个机遇来之不易,这个使命重如泰山。这也是对滨海新区及天津发展思路和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将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大力推进开放开发,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历史性任务,在中国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走在最前列,创出新业绩。

    二、滨海新区改革所处阶段和存在问题

    为搞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必须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阶段、面临的问题,从而确定今后的战略举措。

    众所周知,深圳特区已经开发建设了25年,中央给予了极大支持,国家许多改革政策都在深圳先行先试,使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重要的是,深圳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果的形象化身。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国家许多新的政策相继在浦东新区实施,如金融体制改革等功能性的政策等等,为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先期经验。

天津虽然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先后创建了开发区和保税区,其中开发区各项综合指标居全国开发区之首,保税区居全国第二位。但是,国家的重要改革开放政策仅仅局限于开发区和保税区不足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未能拓展到滨海新区全境,改革开放缺乏全局性。

    与天津滨海新区相比,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都是多年执行国家改革开放特殊政策,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开放经验,用足了中央给予的政策,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在此基础上,又经过深思熟虑,完整地提出了综合配套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就综合配套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可谓处于我国的最前沿和最高端,而天津滨海新区全局性的改革刚刚扩展到全境,尚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因为经济发展还处于制造业扩张的产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围绕着制造业的发展和提升而出现的。与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相比,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还处在消除基本制度障碍的基础性改革阶段。因此,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以改革的实际效果来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三、滨海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协调性差。发展现代制造业需要形成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以此标准来衡量,天津滨海新区尚有很大差距,产业之间协调性差。具体来看,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配套产业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抑制了主导产业提升的空间;其次,主导产业发展之间协调性和互补性差,难以形成合力和相互促进;第三,相关服务业发展缓慢,无法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成为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第四,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未能有机融合、互促互动。

    二是资源供给渠道不畅。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工业面临的另外两个制约是土地和资金供应不足。随着滨海新区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尽管滨海新区可用土地资源充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土地供给渠道不畅,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受到资金供应不足的限制,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加以解决。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方面,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区只是资本临时落脚的"飞地",一旦条件发生变化,资本就会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工业区的衰败。目前,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资的依赖性很强;缺乏高水平的

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不足,制造业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化工业的意义有三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滨海新区提升对重大投资项目的承接能力,成为吸引高层次投资的重要因素;其次,有利于滨海新区提升对国内外高层次投资的吸收转化能力;第三,有利于培养滨海新区新的产业群,成为滨海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区域发展协调性差。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另一个难题是区域发展难以协调的问题。滨海新区所处的环渤海地区有若干条件类似的城市,彼此间产业雷同,竞争大于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制造业资源的聚集,不利于滨海新区制造业形成规模经济、提升制造业的层次。此外,中央政府还赋予了滨海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与周边地区产业协调性差,不利于滨海新区带动作用的发挥。

    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与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从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发展经验中寻求破解难题的答案。

    四、滨海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构想

    一切改革缘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后,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这其中有全国共性难题,也有独属新区的关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势着眼,对综合配合改革的思路、目标和重点领域进行总体的战略把握。

深圳的综合配套改革是围绕着争取建立"自由贸易区"来进行;上海浦东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则是围绕着建设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心来进行。这都是非常务实和富有远见的选择。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实际和中央的要求,综合配套改革将围绕着创建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现代化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来进行。突出这一特点,滨海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高水平现代制

造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排除体制障碍,创建重点突出、配套全面的制度体系,以先进的制度推动滨海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国家对滨海新区所做出的功能定位。

    滨海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围绕发展与国际水平对接的现代制造业,构建"五个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运作体系、富有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公正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合理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公正规范的法律制度体系。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运作体系,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制度创新。它包含多项任务:如培育和发展各类区域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制度;改革政府的投融资体制,建立促进企业自主投资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国际规则、有利于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财政、土地征管、工商管理等项制度。以先进的制度推动发展生产力。

    构建富有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是当前综合配套改革重要着力方向。主要任务是: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官产学研相结合、风险投资有效运作、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强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创新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各类企业参股、控股的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产权结构的创新制度。以先进的制度培育和锻造先进的生产力。

    构建公正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是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环节。滨海新区要理顺区域管理体制,建立起有利于发挥新区整体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围绕着促进投资、促进产业扩张,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改进政府调控经济、监管市场、服务社会的方式,做到透明、规范、诚信、廉洁、高效。

构建合理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而优化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推进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积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积极创造人的发展机会均等和社会福利均等的社会环境,切实体现以人为本。

    构建公正、规范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提高区域信誉等级、实现创新成果法制化的制度安排。在新区依法治区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建立健全促进、保障新区发展的法规体系;增强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调节社会矛盾的意识和能力;转变立法角度,对政府实行约束性立法,对企业实行支持性立法;强化严格执法的工作机制。以法律保障创业者、管理者、劳动者和广大居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

    五、滨海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举措

    在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之后,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要选准入手点。结合当前滨海新区着重发展高水平现代制造业这一最主要的任务和急需解决的制度性障碍,我们将选择带动性强、具备条件、改革成本较低的工作领域和建设项目,作为推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举措。具体有以下六项:

    一是创建全国一流的科技研发转化基地。科技研发转化功能是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基地最重要的功能。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新区时,都强调新区要下大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也关心和支持新区的科技创新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借助国家的力量,努力创建中国北方机制最活、效率最高的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创建科技研发转化基地要消化吸收美国硅谷、台湾新竹、上海张江等国内外科技园区建设的经验,重点是创建种子孵化、种子基金、信息服务、技术计量服务、政府服务以及相关的工商、税收等一整套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用最灵活、高效的机制,聚集科技资源、培育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业。通过科技研发转化基地的建设,形成覆盖全新区的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

二是建立土地整理储备制度。中央决定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滨海新区拥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合于制造业的发展。国家开发银行已与天津市签订了意向书,同意为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提供高达500亿元的贷款额度。为承接国家开发银行的大额贷款,新区正在筹备建立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将在国家现有的土地

管理制度框架内,最大限度地拓展自我调控的空间,发挥对新区土地进行收购、整理、置换直至做好招拍挂准备的功能,以确保新区能够顺利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现代制造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这一制度的建立和运行还将带动滨海新区乡镇迁村并点、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民宅基地置换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这对滨海新区以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化现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探索建立功能区带动行政区域发展的连动机制。新区具有面积大、单位多的特点,区域管理体制创新的难度大、问题多,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探索建立"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结合新区实际,借鉴我国功能区发展的经验,新区应探索一条重点发展功能区,再以功能区带动行政区,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当前可先从开发区、保税区与周边地区资源互补、经济联合入手,促进这一联合的长期化、制度化,最终走向一体化。可以设想在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休闲旅游度假区、临空产业区的建设中,促进开发区、保税区与周边乡镇行政区域的联动发展,这些乡镇行政区域可采取"主权不变、治权转让"的办法,交由开发区和保税区开发建设,开发收益合理分成,使合作双方共同受益。以此为突破口,在新区逐步建立起功能区充分发挥促进投资和加快发展的职能、行政区充分发挥促进社会进步的职能,形成两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新格局。

四是创建开放程度最高的东疆保税港。现在天津市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在天津港的东疆港区建设目前在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的保税港。目前,国家已经批准上海在小洋山港兴建保税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先期经验。兴建保税港对于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发展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现代制造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天津的东疆保税港应按照国际通行的"自由港贸易区"模式,超前规划,超前建设,超前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待条件成熟,迅速转型。建设东疆保税港除了要具备和不断增强港口装卸、国际中转、国际贸易、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五大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创设海关监管、涉外金融服务、涉外航运服务、涉外劳务、保税商贸服务等一系列开放制度。通过创立和实行这样一套制度,引领整个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五是建立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的作用。五年前,国家就酝酿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但因金融制度缺陷而未能实行。现在国家有意将这一重大改革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我们正在组织力量深入研究探讨该基金的运作模式和组建方案。力争尽快建立起"产业发展基金",并充分发挥其扩大融资和信托投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搞好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为滨海新区的更大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的过程中,可连带开展金融衍生商品交易业务,争取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市场,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等,以金融创新来促进和引导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创新。

    六是修改完善《天津滨海新区条例》。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越是经济增长快、开放程度高的地区,越需要经济运行、市场调控、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服务的规范化、法制化;与国际经济接轨也需要创建公开、透明的区域法制环境。2002年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已制订、颁布了全国第一个经济区域开发建设的地方法规《天津滨海新区条例》。现在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天津市正在组织力量修改、完善"新区条例",充实内容,细化法条,使之更符合新区大发展的需要。在修改充实"新区条例"的同时,还应随着新区建设的实践要求,不断修改、完善各功能区的管理条例;制订"新区条例"的实施细则,形成一个以"新区条例"为宪章,以覆盖"条块"的法规为主体的开放性经济区的法律体系。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建议我们争取国家支持,请求国家授予天津滨海新区立法权。我们将做出积极的努力。现在,天津市人大正在研究探讨建立"滨海新区专门委员会"、加强依法治区的议题。同时,我们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以透明、公正、诚信、规范的法治逐步取代行政命令的人治。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创设,是国家在新时期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的最新形态和最重要的举措,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阔外延。我们对它的认识和涉足仅仅是个开始,今后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要做的事也还很多。我们要和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一起,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共同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皮黔生——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思考 的资料
· 天津滨海新区实现核心城区城市设计全覆盖 [2013-02-27]
· 天津滨海新区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2013-01-10]
· 天津滨海新区发布水资源管理通知 城市建成区严禁开采地下水 [2012-03-19]
· 天津滨海新区密织交通网络 双城便利出行 [2010-10-26]
· 专家齐聚天津滨海新区 热议生态城市建设 [2010-10-02]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