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那么,在“两型社会”建设试验中,这样的新型发展先机,怎样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呢?
杨松:我刚才说过,“两型社会”建设既然是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来的,第一要义当然是发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进行试验,目的就是要我们为全国建设“两型社会”提供示范,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武汉市“十一五规划”中曾提出打造四个千亿元产业,现在我们提出,再增加四个千亿元的产业。这种调整,解决的是整个产业结构的问题,不是简单地解决原有产业的节能降耗问题,是从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城市功能、战略定位等入手。在推进“两型社会”的发展建设上,不从高处大处着眼是不行的。
对过去发展中遇到的那些具体问题,肯定要高度重视,但局限于那些问题,也肯定是不够的。武汉原来的四个支柱产业,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是多年积累的产业特色和今后发展的良好基础。当然,这个结构的重化工业色彩比较明显。根据国家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布局和对武汉区域的要求,也根据武汉自身的基础、竞争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我们又提出建设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创意、现代物流等四个新的千亿元产业,加上8至10个百亿元以上产业,进而形成我们构建“两型社会”发展的产业基础。我们的目标是力争通过7~8年的努力,使武汉进入年GDP万亿元俱乐部。
积极地去思考,就不会在“两型社会”发展问题上束手无策
《瞭望》:这是振奋人心的信息。我们了解到,2007年全国超过1万亿元GDP的城市只有上海市,北京市是9006亿多元,广州市是7050多亿元,深圳市是6765亿多元,苏州市是5700多亿元,天津市是5018亿多元,重庆市是4111亿多元。武汉去年的GDP总量是3141亿元,再过7~8年使武汉进入年GDP万亿元俱乐部,意味着那时的武汉GDP规模相当于现在的天津加重庆,也意味着今后7~8年平均每年要增加近1000亿元GDP。发展的要求高,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必然增大,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两型社会”的要求?
杨松:这是武汉一个解放思想的产业发展大规划,同时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产业发展大规划。我们打造8个千亿元产业,体现了“两型社会”的要求与循环经济特色。我们提出的千亿元产业分为两个类别:
一类是我们现有的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这类产业有些能耗较高,我们在规划上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比如石化产业,要求实现清洁生产和集约节约发展,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淘汰规模小、装备简陋、缺乏改造能力的企业,引导有能力的企业转产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领域。还要求钢铁、汽车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技术和产品升级,加快节能降耗减排步伐,提升钢材深加工产品、汽车产品的质量。
另一类是拟规划建设的四大产业。一是装备制造业——不是传统装备制造业,而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第二个是能源环保产业(EET),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目录上叫环保产业。第三个是创意产业,但不是简单的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工业设计,工业、建筑、工艺设计,这是人类的创造设计中直接与生产相关联的;其次是软件研发;再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影视、动漫、出版、演出等。第四个是根据武汉自身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这样,经过7~8年时间的努力,武汉的GDP可以达到万亿元。有人说,这是不是冒进?我给你们算账,去年武汉GDP3141亿元,按2009年实现5000亿元的目标和我们具备的产业基础,再按计划15%的年增长速度,到2015年达到万亿元是有可能的。这四类产业都是能耗较低或有助于降低全社会能耗、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产业,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瞭望》: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两型社会”建设还不是一些人理解的靠压缩、控制等实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那么单一,而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路径上的更新和发展空间选择上的一种增量调整?
杨松:的确如此。发展面临能源资源和环境两大约束。“两型社会”建设是要在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寻求发展。资源肯定要节约,可不意味着不再消耗资源了;环境肯定要友好,可也不是为了静止的友好就不要发展了。
“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是增量的调整,是在发展的总概念中的积极调整,而不是简单的压什么。即使对传统的钢铁、汽车行业,也是用新的技术去提升。前不久,我去武钢调研就了解到,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炼焦,过去是采用湿法熄火,对环境有污染;现在采用新的干熄焦工艺,同样是炼焦,既实现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按照构建“两型社会”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有大框架、大思路。有些城市提出“退二进三”,武汉不是这个问题。我们“进三”、但不“退二”,连“一”也要进。我们要搞都市农业,农业是基础产业,其功能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例如,它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基础,是缓解能源问题的重要方面,像发展生物质能源;还有环境保护的功能,通过农业可以提供大循环中的大平衡;农业还可以提供休闲娱乐。
只要在建设“两型社会”的更大背景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就会发现发展的天地很宽,就不会在发展问题上束手无策。
“两型社会”建设是个大概念,一定要找到一个抓手
《瞭望》: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武汉是把循环经济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突破口的,这种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呢?
杨松:“两型社会”是个大的概念,一定要找到一个抓手才行。最容易入手的就是循环经济。这在国内国外都有成功的做法。
从理论上来看,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关于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两型社会”的关系,学术界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国家的重要文件中也有明确的表述,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我们的这一思路,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指导。有关领导同志在湖北视察时,明确提出“两型社会”建设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突破口。
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在今年4月全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瞭望》:在一些人的概念中循环经济不过是一种废物利用的方式,并没有觉得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有太大的价值,因此,尽管政府大力倡导,但小视循环经济的言行依然普遍存在。不知您如何看待循环经济的价值?
杨松:其实还是对循环经济没有认识。循环经济到底有多大价值、多大效益?我说,可能是无法用数学能简单计算出来的。比如产业链的大循环,最近我在青山区调研时发现,武石化、武钢,船舶制造、工业建材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产业循环链,高炉废渣可以作为建材工业原料,电厂的粉煤灰可以进入水泥生产,武钢的余热可以给武石化用,等等。这样产业间就循环起来了,可以节约能源资源,又利于环保。
人们生活循环过程中就遇到垃圾填埋的问题。垃圾填埋占用大量土地,对深层土壤和水质、生活水源影响很大。通过用垃圾发电,一些地方已实现了零排放。深圳的垃圾发电最大的优势是不需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成本其实很高,现在可以做到不分类就用于发电。所以,“两型社会”的建设还必须和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紧密结合。
各个不同产业之间可以构成一些大的产业循环。还有一个是区域循环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要有小的循环点、小的区域循环,如社区内、工厂内、城市内,还应当在大区域之内循环,各个城市之间分工,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在区域范围内解决合理分工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如果大家为搞循环经济链都搞“小而全”,看起来在一个小的区域内是节约了,但大的区域看还是一种浪费。
我说这些是想讲循环经济的价值所在。随着未来的科技进步和政策完善,循环经济的开发价值会更大。“两型社会”建设必然包括循环经济,但循环经济还不能涵盖“两型社会”建设的全部,它只是个抓手和突破口,不能说循环经济搞起来,“两型社会”建设就搞好了。
我们已制定了《武汉市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实施方案》,在目标任务方面,重点抓住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建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域和全社会这三个层次的循环,突出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废弃物分类回收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生态化等四个重点,紧盯冶金、化工、建材、电力、汽车等五大行业。我们把这些工作统称为循环经济“2345”工程。项目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全市建立了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基本涵盖工农业生产各个领域,收录项目678个,总投资1342亿元,项目库实行网络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加快推进。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推进东西湖、青山两个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示范试点工作,着手启动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在钢铁、有色、化工、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树立一批循环经济发展典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