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获批,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基本框架,充分说明我们建设‘两型社会’的思路得到了中央的肯定。”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赵凌云教授说。
他认为,“两型社会”建设对老百姓而言,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生活环境的改善,随着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武汉城市圈将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而且,创业条件更好了,会提供更多创业机会,比如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对企业而言,随着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软硬环境的改善,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更好,商机也会更多。还有,随着区域金融中心、信用体系、物流服务体系等的建立,企业的运营环境会更好。
“武汉城市圈为什么将改革重点内容,放在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9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记者问道。赵凌云说:“这9个方面的创新,是‘两型社会’自身关键性的体制机制,也是支撑湖北发展急需创新的体制机制。”
赵凌云以节约集约用地为例谈到,“过去我们的发展是不节地型的发展。不论是城市发展、农村发展、企业发展,都是不节地的。现在,全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就快踩到了。怎样不让土地问题耽误发展,在发展中节约集约用地,武汉城市圈面临探索重任。我们从规划、集约、市场、管理、补偿等5个方面全面提出,形成了构建节地型发展的体系。”
在创新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中,总体方案提出在武汉城市圈内进行土地“占补平衡”。据了解,“占补平衡”是指为保护耕地,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占用者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
赵凌云说,在目前的政策执行中,大多数“占补平衡”是不允许跨省、跨地级市的。武汉城市圈内获准进行“占补平衡”,意味着该政策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使得圈内9个城市在发掘土地价值时有了更多的空间。
他说:“总体方案获批,让武汉再次站在了改革制高点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计划单列市,到90年代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一次,是在科学发展体制机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