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点工程
(一)智慧服务
政府智慧服务。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完善依法行政、网络审批、信息公开、网上监察、业务协同和决策分析体系。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加快与关键业务系统的衔接联动,健全政民互动渠道,提高办事服务水平。健全市民卡的政府公共服务载体功能,在实现社保“五险合一”功能基础上,拓展在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民政事业、食品安全追溯等其他领域的应用。加快国地税网上办税服务,提升办税服务质量和效率。社会智慧服务。建设无线城市,市民通过各种无线终端,随时、随地、随需访问政务信息,获得水、电、气、公交、旅游、交通违章等个人生活相关城市服务信息查询。完善金保系统,不断拓展社会保障服务人群、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通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布政务公开、灾害预警、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供求等信息服务;加快传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发展智慧农业。推进面向公众的数字档案查询、食品药品追溯、智慧物价、智慧云餐饮、虚拟养老、区域消费品电子商务平台等民生工程建设,体现信息化惠民原则。
(二)智慧管理
城市可视化运行管理。整合优化全市公共视频监控资源,建设政务部门视频资源互联共享平台,为公安、城管、教育、卫生、环保、交通运输、供电、水利、燃气等政务、经济和民生领域提供视频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城市综合管理。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充分应用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执法等技术,提高城市长效管理水平;建立园林绿化地理信息模型,开发应用,服务于园林绿化日常管理和市民需求,建设智慧园林;建设水资源管理、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实现水文水情、水资源、水环境等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水利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交通出行管理。充分运用现有的各条线管理部门监控数据共享平台等资源及其他公共资源,深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射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立体、互动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社会综合管理。全面构建融合统一门户、综合治理、人口管理、治安防范等于一体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社会综合管理智慧化。
(三)智慧社区
集约化建设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事务管理、台帐管理、一站式受理、便民服务查询、经济信息服务等功能,促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解决信息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网和家庭智能终端,在智能家居、社区医疗、物业管理、家政护理等诸多领域,构建户户联网的全新的社区形态。
(四)智慧安民
建设集城市应急智能指挥平台、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城市警务综合管理平台等组成的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支撑体系,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政务部门间共享利用,提高流动人口、重点人员、特殊人员的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社会管理信息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平台、互联网管理服务平台等在“平安常州”创建中的作用,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
(五)智慧医护
建立实用共享的区域智能卫生信息系统。加快建设以市区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院信息平台、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主体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以防控监测和应急处置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以市民数字健康服务、数字化医院管理、数字化防控处置和数字化绩效监测为标志的“智能卫生、健康市民”建设目标,基本构建起一个以人的健康信息为主导的区域卫生智能化体系。
(六)智慧教育
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资源普及化共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广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家校互动中的创新应用。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终身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七)智慧旅游
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数据挖掘、新一代通信网络等技术,整合并开发激活常州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以融合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通过在旅游体验、行业管理、智能景区、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以全新的旅游形态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激发产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八)智慧企业
根据《常州市智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的目标,以“两化”深度融合企业为基础,依托“云制造”等手段,加速培育一大批信息互联互通、业务高度协同的智慧企业,实现企业经营的创新持续化、业务协同化、生产智能化、制造绿色化和商务智慧化,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常州地区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六、重点产业
(一)智能电网装备。重点开发智能电网储能设备、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用电设备和智能调度通信系统。发展电压等级高、容量等级大的巨型变压器和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及整流变、牵引变等特种变压器,高压及超高压电线电缆和重量轻、强度高、柔性强、抗疲劳、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优、附加值高的特种电线电缆,高压及超高压封闭式组合电器(GIS)和新一代电器开关元件,超高压等级的高密度高弹性绝缘纸板、绝缘漆等新型绝缘材料。
(二)智能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开发重载货运装备关键技术、轨道交通车辆整车、轨道交通地面关键设备及轨道交通车辆控制、监控、故障诊断系统等软、硬件。发展大功率内燃机车、牵引传动系统、制动控制系统、城轨车辆用三相交流、直流牵引电机组,电气车用牵引变压器、隔离变压器、弹力补偿装置,工程牵引传动设备及具有较高阻燃、降噪的内装饰材料和产品。
(三)智能农业装备。重点开发智能化大型拖拉机及联合整地、精密播种、精密施肥、精准植保等配套机具成套机组,谷物、棉花、油菜、甘蔗等联合收获机械,水稻高速插秧机等种植机械装备,实现故障及作业性能的实时诊断、检测和控制,实现作业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管理。发展粮食饲料、烟草加工成套设备、秸秆制板、农作物秸秆沼气综合利用等设备。
(四)智能工程机械。重点开发智能化大型挖掘机、盾构机、起重机、装载机、叉车、混凝土机械等施工装备以及高端液压元器件、大马力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实现远程定位、监测、诊断、管理等智能功能。发展机电液一体化大吨位装载机、挖掘机和旋挖机,小型多功能工程机械(滑移装载机、侧移式挖掘装载机等),筑养路机械;培育塔式起重机、高空作业平台车和港口机械产业。
(五)智能基础装备。重点开发大型、成套冶金装备、建材装备、自动化纺织机械、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煤炭矿山机械、包装设备、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发展连铸连轧成套设备、多轴向经编机、新一代电脑整经机、清梳联和高速紧密纺器材。开发工业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以及消防灭火、反恐营救、老年服务、教育教学等专业服务类机器人设备。
(六)智能机器人。重点开发工业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以及消防灭火、反恐营救、老年服务、教育教学等专业服务类机器人设备。发展机电自动化、精密测控产品、全自动点胶机器人、点胶控制器以及温度传感器、便携式压力校验仪、智能称重设备等智能配套产品。
七、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承担“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实施方案、政策指导、重大项目的推进和重大问题的协调,建立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协调、行动计划编制、信息化标准制定、建设过程宏观管控、评价考核指标设计与建设成效评估等环节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