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也一定非常关注当代的移民,大概是人类历史规模最大的移民潮,您怎么看这批当代移民?
葛剑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人口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必然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刚开始时,中国城市人口不到20%,现在的城市人口,有人说是40%,但这个比例有水分,不太精确,因为现在的县改市,原来的农业人口一下子就变成了城市人口。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城市人口,我想中国也不到40%。
另外,为什么说城市化的过程要取决于移民呢?城市化的来源有两种:一是本地人口的就地消化,二是从外面迁徙。从就地的城市化来讲,一般只有在中国东部的发达地区才有可能,不发达地区则很难就地城市化,只能更多地靠吸收外来移民。中国政府历来主张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其实,这个话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其经济上的重要性和效应是中小城市不能替代的。
记者:现在上海的外来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什么行业?
葛剑雄:一是基建,有的也不是直接的,而是发包的,初来人都是干体力活,时间长了,就会干一些技术活,因为上海基建的规模非常大,那么多路,那么多桥,还有地铁。二是企业,特别是在郊区的企业,包括台资企业、私企、甚至还有一些国企等,在这些企业打工的农民工都是从事比较低的工作,如装配工、辅助工、清洁工,还有服装企业中的流水线工人,真正高的白领比较少。三是自己创业,主要是低层服务性的工作,如收废品、清洁工等。当然,还有一些流民,干一些非法的勾当。
记者: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
葛剑雄:一个原因是,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比较快,就出现了一些城乡接合部,为农民工提供了廉价出租房,像广州、深圳扩建,原来郊区的农民就在自家宅基地上盖房,然后出租给外地来的农民工。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城市管理不同于西方,政府经常拆除违章建筑,中国也没有私有土地,像北京的建设,已经建到五环、六环了,即使有什么温州村、回民村,后来也都被拆掉了,所以不可能出现稳定的、大片的贫民窟。
此外,许多企业为了便于控制,就集中为农民工解决住房,像现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台商港商企业,就为企业员工提供集体宿舍,所谓的“包吃包住”,但这类宿舍条件很差,像集中营,员工的身份证都押在雇主那里,你跑都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