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北方、南方各地普降多场大雨。许多城市由于在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城市排水问题一直考验着市政管理部门的神经。
日前,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确了包括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在内的6项重点任务。有专家表示,这预示着我国地下管网建设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城市排水防涝方面的诸多短板有望得到补充。
排水设计标准需提高
目前,我国城市的排水设计标准偏低,各城市城区主干道基本是按“一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设计建造的,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到“一年”,这是由最初的设计理念决定的。新中国建设初期,经济上一穷二白,城市道路大多采用当时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理论,设计方法为极限强度法,即只求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因此,我国当时建造的是小排水管道,最早是按0.5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设计(甚至还有0.25年、0.33年),因此城市中一年“淹”几次是很正常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在快速膨胀。据统计,中国城市数量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2011年的657个;城镇化水平由7.3%提高到2012年的52.57%。比如,湖南省长沙市城区面积已从解放初的七八平方公里扩展到300多平方公里,增加了40倍,老的排水管网早已不堪重负。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允许各地方城市根据需求制定适合于自己的标准,但这个标准不允许低于国家标准,而我国则只有一个国家标准。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采取的是标准规范的下限。
排水设计方法需更新
据了解,我国排水系统设计方法较为落后,且相关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亟须更新。据了解,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设计方法在10余年前就已更新了。目前,我国对于雨水流量的计算方法依然采用的是19世纪流行的推理公式法,流量推理公式法虽简单但不准确。其他发达国家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改用模型测算流量。
在专业人才建设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能够培养专业排水人才的较少,甚至连先进的教科书都没有。有专家认为,在专业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已落后发达国家至少30年。
随着近几年我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环境治理,众多人才也投身这个领域中。可是,排水管网这一块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且资金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城市排涝系统需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城市排涝系统。我国只有防洪系统和排水系统,城市排涝系统仍然是一个“盲区”。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有两套系统,一套是小排水系统,相当于我国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另一套是大排水系统,是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解决城市局部短时间内暴雨(超过雨水管网设计排出能力,但没超过城市防洪体系最大负载)的排水问题,这个系统由城市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建物组成。大排水系统即是上文所说的排涝系统。
有专家建议:可否在北京市二环或者三环下面打洞,修成地下二环或三环,不下雨的时候走车,下暴雨的时候,把闸门关紧了,水往底下进,暂时把水装这里,雨水资源可以再利用。等下完雨再清理消毒,通行车辆。这样的大排水系统是可以兼职的,一年封闭两个月,还有300天可用于交通。此外,像武汉这样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其他办法,如根据气象部门预报,有暴雨预警的时候,将东湖里的水先排出一部分,等下雨时,让雨水排到湖里。
10年建成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城市编制并报送城市排水 雨水 防涝综合规划。
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专门印发了《城市排水 雨水 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36个大中城市 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级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
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组织编制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要求各地结合普查,全面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风险,建立规范的普查信息数据库,为建立数字化城市排水防涝管控平台创造条件。
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相关负责人还曾表示,我国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这些无不预示着我国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已迎来重大转折,“到城市里去看海”、“到处都是积水潭”的流行网络语有望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