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湖泊治理的瓶颈。而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湖泊污染治理过程中,将有助于破解这一困境。
龙年春节前后的云南省昆明市明波水葫芦加工处置场热闹非常:滇池水面上七八台打捞机不停地打捞着水葫芦,车间内5条生产线同时动工处置。经过半年的生产期,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
作为昆明市滇池内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从去年6月起动。但有专家指出,如果“种、采、运、加、用”五环中有一环没有扣好,将使滇池污染雪上加霜。要避免这样的风险,需要不小的投入。
钱从哪里来?昆明市在经过预算后,安排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昆明滇投”)从社会融资1.4亿元用于保障水葫芦圈养和资源化利用项目。
滇池通过社会融资为湖泊治理提供了资金来源,但对很多污染依然严重的湖泊来说,资金已成为制约污染治理的一个瓶颈。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工程投资到位。”
在湖泊治理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来吸纳社会资金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我国一些地方正在进行的实践,对于解决“十二五”时期湖泊治理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将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榜样。
湖泊治理资金投入面临困境?
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湖泊治理的瓶颈
无论是滇池、太湖、巢湖,还是“千湖之省”湖北省的许多湖泊,都处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人口日益增多,湖泊污染也呈加重趋势。
为了治理污染严重的湖泊,许多城市都采取了一系列防止和修复举措。在湖泊治理过程中,每一项工程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湖泊治理谁来掏钱?长期以来,包括湖泊在内的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投资主体是政府财政,然而这种单一模式却有着投资效率低下的弊端。
许多地方在治理湖泊污染时过多地依赖国家投入,只是等待上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普遍缺乏创新的融资手段,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缺乏社会资金的有效注入,导致湖泊治理常常捉襟见肘。
进行污染治理需要巨大的投入。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和运行来看,有数据显示,建设一个日处理能力为1万吨的污染处理厂需要投入500万元,年运行费用则高达五六十万元。基于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等原因,以截污为目的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往往滞后。
而湖泊治理则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除了建设污染处理厂之外,其他的清淤、生态修复等等工程,都需要巨大的投入。资金投入不足对于不少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以滇池治理为例,在滇池“十五”治理规划中记者看到,包括污染控制、生态修复、资源调配、技术示范等26个项目共需投资78亿元。在这些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单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难于满足项目资金的需求和保证工程的进度。
而在“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提出了3项举措:一是截住污水,不让污水进入滇池;二是引来清水给滇池置换水体,保证足够水源;三是给滇池进行生态修复。而滇池湖面达300多平方公里,有35条主要入湖河道,流域内有近500万人口。要真正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需要不菲的投入。
对于有着众多湖泊的湖北省武汉市来说,每年都会对湖泊治理投入巨资,但资金来源除市财政支付、银行贷款融资外,仍有相当一部分缺口。
资金不足,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在湖泊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
如何扩大资金投入来源?
利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
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该从哪里弥补?面对困境,一些地方决定利用市场化机制,向社会要钱。
昆明:建立融资平台,利用市场化机制向社会要钱
在这方面,昆明市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