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昆明市在原城市排水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市属国有独资公司——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进行市场资本运作的投融资平台,来实现多元化融资,为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公司成立后,除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的治理资金,还向社会进行积极融资。“十一五”期间,昆明在滇池治理中除争取各级政府投入达53.38亿元之外,通过昆明滇投融资投入高达101.97亿元。
正是如此大规模的融资,使滇池治理各项工程得以稳步推进。而“十一五”也成为滇池治理工作力度最强、投资力度最大、规划项目完成最好的5年。
建立了社会融资平台后,如何向社会融资?又如何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昆明市政府明确指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
昆明滇投一直作为全市乃至全省滇池治理唯一的投融资主体,受政府授权面向市场进行项目融资、投资和对项目进行管理。随着滇池治理的不断深入,昆明滇投的投融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和深化。
昆明滇投成立后,经过长达3年的精心准备,2009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批复昆明滇投发行8亿元滇池治理企业债券,用于昆明主城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配套建设工程等滇池治理项目,仅用了3天时间就顺利筹集到8亿元。
在与金融机构开展项目融资方面,昆明滇投认真研究了国家当前和今后的金融政策,以不断调整投融资方式来适应金融政策的要求。
比如说,在签订银团贷款框架协议基础上,逐一开展项目贷款并完成资金的投放;进一步盘活项目资产,将存量资产作为标的物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大力引入具有相应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企业,开展项目BT建设;从项目前期策划着手,努力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加大力度推进昆明滇投承担的土地一级开发进度,形成有力的偿债、融资、开发来源;推进主营业务板块打造等方式,为滇池治理筹集更多的资金和支持。
为发行企业债券,昆明滇投从4个方面给这笔资金募集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首先发行人具有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来源。昆明滇投营业收入主要为污水处理收费,具有较稳定的现金流入;2005年~2007年,发行人污水处理收入呈稳定增长趋势。到了2010年,昆明主城区的8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10.5万立方米。与此同时,5年间污水处理收入翻了4倍。良好的收入和现金流来源是债券按期偿付的重要基础。
同时,发行人作为滇池治理的主要投融资主体,得到了昆明市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鉴于发行人承担了昆明市雨水收集、排放和防洪抢险等社会公益性工作,昆明市财政局每年将给予一定的经营补贴。
此外,昆明市政府还赋予发行人滇池流域内各县区的污水处理收费权,并享受“同城同价”政策,各县区污水处理收费与昆明主城区实行相同价格标准。在这一政策支持下,未来发行人收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收费收入也将相应大幅增加。
“项目能够成功争取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还要在项目前期对项目进行包装和策划,要做到既符合国家、省、市对滇池治理的政策要求,还要满足金融机构对项目包装的要求。”昆明滇投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滇池治理“十一五”期间,项目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除项目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外,还通过项目包装,使项目在资金匹配、项目升值、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包装和策划。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家对国内金融环境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在滇池治理“十二五”期间,昆明滇投将努力在政策许可的基础上,针对环保产业开发、有效资源配置、特许经营权等进一步完成项目包装和策划,为争取更多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奠定基础。
在国内进行多渠道融资的同时,昆明滇投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目前利用芬兰政府优惠贷款1200万欧元的“昆明主城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建设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
江苏:出台政策吸引民间资本,解决集中治污瓶颈问题
江苏省在太湖治理中,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出台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撬动了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为太湖治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九五”期间,江苏省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率仅为国家下达计划的33%。在随后的两年中,太湖流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仍然“硬推不动”。
怎么办?江苏省在经过研究后,决定通过调高污水处理费,来激活治污市场,让社会资金参与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中来。
2002年2月,江苏省政府按照“保本盈利”的原则,“一步到位”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太湖流域沿线城市的污水处理费调整到每吨1.10元~1.15元,使它们成为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费价格最高的地区。这时,太湖流域治污市场便呈现出“好戏连台”的格局。
通过价格的不断上调,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市场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据业内人士介绍,通常处理1吨城镇生活污水成本约为0.6元,加上处理1吨水的折旧费为0.2元~0.3元,成本总计不到1元钱。这样,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就可以实现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