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建筑盲目崇拜
事实上,从1999年法国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方案中标以来,伴随着一些地标性建筑的争议之声就从未停止。
2004年9月,央视新台址建设工程启动,采用了荷兰人雷姆·库哈斯和德国人奥雷·舍人的设计方案,也就是2009年建成后的央视“大裤衩”,再度引发热议。
去年,艺坛名人宋丹丹则在微博上狠批北京的SOHO系列,而这一让开发商潘石屹颇感自豪的项目设计团队同样来自海外:建外SOHO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理显设计,望京SOHO和北京银河SOHO的设计师则是英国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后者曾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中国快速发展的建筑市场吸引了几乎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到此“淘金”,而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建筑大多出于这些著名的设计师之手,有人说,中国已成西方设计师的“试验场”。
对于这一点,央视“大裤衩”的建筑师奥雷·舍人似乎毫不讳言,他在评论央视新址时说,这种结构在世界其他地方获准建造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其他地方的建筑规范不会允许建造这样的东西,而中国现在很愿意尝试,这为建筑设计创造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氛围。
但是,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看来,中国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对西方存在盲目崇拜,甚至几乎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美学。“如果要对这些设计师持质疑态度的话,首先最应该问的是,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是怎样的土壤培养了这样的设计师?”尹稚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早被西方抛弃的摩天大楼
与奇形怪状的建筑相伴随的,是中国摩天大楼的纷纷崛起,日夜生长的楼群,正在成为中国建筑的另一怪现状。数据这样显示:目前已建成的世界10大高楼中,中国占了6座。正在兴建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武汉绿地中心尽管已高达606米,但仍计划更改规划进行拔高。而已经列入规划的青岛777大厦则高达700米,如果建成则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而已经引起争议的苏州“东方之门”,则号称将创下“中国第一大高楼”“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中国单位用钢量最大的建筑”“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中国最深的私家酒窖”“中国最高的过街天河”“中国最高无边际泳池”等7项全国之最。
讽刺的是,当中国人不断追逐高度,摩天大楼在西方却已经过时,不仅如此,在尹稚看来,每一个奇形怪状的建筑的背后,都存在着利益的驱动,或是地方政府面子工程的需要,或是权力与资本的勾结。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建筑设计师对项目方案并没有完全的主导权,有时候,设计师往往无奈地沦为了地方政府某些官员的“画图匠”,雷人建筑从本质上说是设计师迎合其心理所缔造的产物。
建筑外观的争议背后
戈建,建筑师,比利时人,在中国工作10年,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曾做过平遥外城改建的规划,但这个来自西方世界的建筑师,却拒绝被粗暴地划入中国当下风生水起的洋建筑师行列。当笔者问起关于“东方之门”的感受时,他说:“如果一个建筑没让人一眼看出它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性,那所谓的文化是后来叠加的。”
针对当下中国建筑在形态上追求新奇的问题上,戈建并不认为这与外国设计师还是中国设计师有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城市规划部门、开发商根本没有考虑建筑带来的后果,而建筑师又陷入自我的表达之中,从而制造出无法体现城市文化的‘雕塑’。”
甚至某种程度上,在戈建看来,建筑的问题不单单体现了建筑本身和建筑行业,而是折射了社会的症结所在。采访中,他问了一个不无偏激但却直刺核心的问题:“举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开车的人不会礼让行走在斑马线上的人,这样的人会为他人、为社会考虑吗?”
对于建筑外观的争议是表面的,但是建筑背后折射的社会现实却值得深思。因为某种程度上,建筑即人,建筑即社会。
缺席的公众参与
鉴于中国以往久经口水的吐槽史,“秋裤门”引发的争议也许只是热闹一时,不久之后又归于平寂。就像国家大剧院那样,这个曾受尽白眼和嘲笑的巨蛋,如今已经鲜有人去关注并且议论它——也许是因为它已经被接受,也许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雷人建筑已经让它看起来不那么逆反了。
但撇开形态上的审美,关于建筑本身,最终的问题是:建筑为何而建?为谁而建?它是否为使用者带来了便利,并为它所在的城市镌刻历史?
曾采访过近百位中外建筑师、对建筑师生存状态颇为熟悉的《中国不缺建筑师》一书作者的阿更,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当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的“外号”大过“学名”,并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迅速而广泛传播,除了说明了民众对建筑参与意识在加强,也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信息:对“视觉被暴力”的不买账和强烈抗议。
遗憾的是,这种不满和抗议是在“孩子生出来”——建筑戳起来以后,用“吐槽”的方式表达。也就是说,一个影响公众乃至几代人的“大家伙”建起来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是缺席的。而当建筑师成为众矢之的,人们不会意识到:一个重大的工程项目的生灭,往往取决于最高权力的审美意趣。
阿更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建立一套避免走过场的公众参与机制。在项目前期方案设计伊始,不仅要用文字、图纸公示,还应有直观的模型,让民众有所感受。进而广泛征寻意见,投票表决。
而这种在中国看起来很新鲜的方式,其实在国外很多国家早已是惯例:30年前,法国总统密特朗力挺贝聿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但90%的巴黎人坚决反对,于是贝聿铭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足尺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投票,良性沟通最终使贝聿铭的设计获得民意上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