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军建议,要加强管线的信息化建设,使得不同权属单位的信息资源能够共享;成立统一的城市管网监管部门,对全国城市管线进行监管。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指出,中石化青岛管线爆燃是一起十分严重的责任事故CFP/供图
为何未及时疏散民众?
“8点半前后,我赶到漏油现场看到,有十几个施工人员,一旁公路上还有社会车辆在穿行。我感觉交通秩序有点乱,需要进行交通管制……”幸存者邢玉庆回忆。而此时原油泄漏已过去约5个小时。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当危险化学品泄漏后,都要看成是重大突发事件,都必须在一小时内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说。
在11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安监局局长杨栋梁曾一连问道:原油泄漏后,“为什么没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为什么不警戒?为什么不封路?为什么不疏散群众?为什么不通知群众?”
对于这些问题,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曾在此前说,“10点钟爆炸发生后才知道漏油事故。凌晨3点到爆炸前,市政府并不知情。”
在爆燃现场的两位中石化管道工程师向媒体表示,漏油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一个冬天钻孔盗油的事情就能发生十几起。”按照程序他们都会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协调处理和疏散人群。“企业是无权擅自疏散人群的。”
“这次事故给我们的教训很多,比如城市管网、城市规划等问题,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紧急事件中如何科学应对。这是企业和各级政府领导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表示。
爆燃为何发生?
这次爆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有人透露,导火索是附近正在检修的某化工厂焊接时产生的火花。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权威人士证实。
“在那么密集的人口聚居区,空气里弥漫着大量的油蒸汽,任何一处异常都可能闪爆,比如发动的摩托车、路边烧烤的炭星、任何一个烟头。”刘铁民分析。
其实,这样的事故不仅存在于中石化,也不仅存在于黄岛,而是存在于全国各地。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学军表示,2008年~2010年,国内每年发生的城市地下管线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造成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北京京广桥附近地下排水管破裂,引起地面坍塌;2010年7月,大连输油管爆炸;2010年7月28日,南京地下丙烯管道爆炸……据统计,南京平均每天发生爆管事故30多起,北京平均每4天就发生一起大型水管崩裂事故。
在管道事故中,易燃易爆的油气管道无疑是“重点看护”对象。为了防止事故发生,石油石化企业做了不少努力,然而,这一领域的事故仍然没有停止过。
“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同类事件频繁发生,这只靠追究个人责任,落实个把人的责任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需要解决安全生产基本面的问题。”刘铁民表示,“如果将事故简单地归结为安全文件下得不够,会议开得不够,大检查做得不够,我认为不客观。这些解决不了基础性、系统性和文化性的问题。”
为此,刘铁民表示,今后城市管网建设要形成制度化,建立综合协调制度;建立中长期整改规划,分期分批地解决问题。
我国近年重要油气管道泄漏事件
2003年12月19日,中石油兰成渝输油管道打孔盗油发生管道泄漏,导致宝成铁路停运6小时,管线停输近15小时。
2004年5月29日,四川泸州纳溪区居民楼发生压力管道爆炸事故,5人死亡,35人受伤。
2004年10月6日,陕京线天然气管道榆林市神木县境内的天然气管道因第三方施工发生泄漏。
2006年8月12日,中石化鲁皖成品油管道遭打孔盗油,管线停止输油9个多小时。
2009年9月15日,中石化鲁皖成品油管道遭扩孔盗油,柴油泄漏,柴油流进附近河沟。
2009年12月30日,中石油兰郑长成品油管道由于第三方施工发生泄漏,约150立方米柴油发生泄漏,部分流入渭河。
2010年5月2日,中石化山东东营至黄岛原油管道复线胶州市九龙镇223号桩处的管线因第三方施工造成管线发生破裂,共造成240吨原油外泄。
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输油管线因卸油操作不当,致使管线发生爆炸,媒体报道称,约有1500吨原油进入海洋,受污染海域100平方公里以上。
2010年7月28日,南京栖霞区丙烯管道因第三方施工破坏发生爆炸,造成13人以上死亡,重伤28人,轻伤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