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同志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一条信息,中国科学院《2012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50%,国内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一变化表明,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发展的巨大能量,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入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大国的门槛。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从畜牧业社会,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城镇化水平为52%。中国在农业文明时代,创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到工业社会时代,我们落后了。建国初期的195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12.5%,即只有12.5%的人口在城市。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发展,到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提升了5个百分点,到了17.9%。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水平很快地提升,2007年,城市化水平是47%。2011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城镇人口首超农村。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进入的经济快速增长期,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提高的历史阶段,这30年的时间内我们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这意味着我们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今后20年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因为城市化会带来大量的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由城市化带来的需求,未来20年我国经济有可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应对。
其次,这一变化意味着城镇化将创造更多的需求,推动我国走内需拉动经济的路子。城镇化50%是一个标志化的数字。今后十到二十年我们将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创造需求,即城市化将进一步发展以后,人口集中居住,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所增加的投资需求,以及个人消费所增加的消费需求等都有很大提升。根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所需基础设施的投资平均都在12元,一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达到1万亿元,再加上工作服务的投资需求,发展潜力非常可观,会成为拉动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比如,外来务工者经历一番奋斗,结赚了一笔钱后,会在城镇购买房产,笔者家的一位钟点工就是这样,她和丈夫在上海打工,借住8平米的小间房,而去年已经在自己家乡附近的镇里,以按揭贷款的方式,选购了一套三室二厅的家居。这种发展需求是刚性的。
第三,这个变化意味着,我们的城乡统筹的战略,已放在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的国家,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所论述的,城乡在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公共品投入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有着极大的障碍。加上我国建国以后实施的户籍政策,更隔离了城乡人口的流动和迁徙。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城乡人口的迁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主要的变化表现在,从建国后30年的“农村支持城市”,即这种支持表现为,以明显的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让利给工业,使之有较大的发展资金。这种支持,还包括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接纳大量劳动力到农村,从政治意义上是所谓“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经济含义上,是新增劳动力的重要出路。这种支持,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的前期,农民的联产承包对国家走出“经济崩溃边缘”的贡献,以及对改革最先尝试的示范意义。还包括,农业用地的相当数量变成工业用地、开发区用地,及商业用地。
进入新世纪,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标志着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折。中央在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更加强调“五个统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新战略。这种统筹,包括户籍制度的“松动”和改革,国家已经提出中小城市户籍改革的大胆推进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另外,就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教育医疗方面的改革,即公共资源的共享问题。
第四,这个变化,意味着大量“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重庆市长黄奇帆曾说,城乡统筹,重要的是农民变市民的问题。农民要“脱掉三件衣服,穿市民的四件衣服”。即农民的宅基地、林地、承包地,市民的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保障。以后,黄奇帆补充说,农民的“三件衣服”慢慢脱,有个保护阶段。确实,我国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土地要向种田能手集中,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在家种地的人通过规模的提高和扩大,可以比出去打工挣的钱更多,这样可以把一些高素质的劳动力留在农村。剩下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到城市里去,这是一个全世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民工到城里来,由于要重新买房子,要到新的地方安家,而他们原有的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应当成为他们财产性收入的来源。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落实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财产权,包括继承权、转让权、收益权、抵押权,都应该有,农民工进了城虽然转移了,但是原来他们名下承包的土地,以及他们占有的宅基地还应当作为他们财产型收入的来源,可以自己处理,把它卖掉,把土地转包给别人,这样获得财产性收入,可以成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大措施。中央已经出台若干政策措施,要求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并将其纳入城市财政的统筹范围,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农村用地的整合课题。据农业有关部门村庄整治的经验,相当数量的农民来到城市,农村出现空壳村,消灭一些空壳村之后,村庄宅基地进行整理,可以占地50%。经过重新整理跟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可以节约占地,既可以用来增加耕地,也可以用来增加城镇和农村的建设用地,村庄的整治是修复村庄建设不合理占地的一个重要途径。过去住得很分散,搞基础设施,自来水也很困难,通过村庄整治之后搞新农村建设,农民住的是新农民楼,一排一排的,统一规划,便于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入户,农民在村庄里也可以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既有利于农民生活改善,又能够增加耕地,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非常好的措施。
第五,城镇化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发展进入更为发达的阶段。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材料反映,城镇化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辐射、扩散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从1978年2007年,我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55个,建制镇数量由2173个增加到18000多个。目前,全国大约60%的工业增加值、85%的第三产业增加值、7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税收,都来自城市。高等教育的90%、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如今已经形成了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三大城镇密集地区,成为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的重点区域。
我国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底,全国用水普及率93.83%,燃气普及率87.45%,污水处理率62.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1.8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29%,人均公园绿地8.98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23标台,人均道路面积达到到11.43平方米(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统计材料)。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高达70%,西欧甚至达90%。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率达到70%才稳定下来,我们距离70%还有20个百分点,在今后20年的时间内,我们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用20年时间达到70%的城市化率。另外,城镇化中还有种种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然而,我们相信,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们城镇化方面的成果卓著,以后的30年,我们将进入更为文明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