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一开年,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上海、浙江等在内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动调低了“十二五”期间GDP增长目标。这些地区的一个共识是,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让更广大的群众民生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从而共享科学发展成果。
最近各地相继召开的两会,纷纷透出“幸福”信号。
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浏览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感受到各省、市自我加压的势头。
这种变化耐人寻味。GDP大战年年上演,春节前后地方“两会”渐次闭幕揭晓省份排名,2010年,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加入“万亿GDP俱乐部”,至此,全国17个省份GDP总量过万亿,而广东、江苏、山东继续稳居前三甲,其中广东、江苏均突破四万亿。与此同时,广西、江西、天津和山西2010年GDP总量则纷纷突破9000亿元,成为“准万亿俱乐部”。从增速看,除上海市以外,全国30个省区市GDP增速均达到两位数。
“幸福”自然是对经济发展更加人本的追求,在这个因为不容易所以令人着迷的人类普遍追求引导下,近年来唯GDP论越来越让人反感。尽管有实力提出“幸福”口号的省市,几乎都是可以在国内发展中傲视群雄的。这些走到“初级阶段”中后程的地方,已经有了与以往三十几年既承前启后又破旧立新的发展观雏形。
5000亿俱乐部形成
3000亿俱乐部成立没几年,这个松散的城市经济VIP俱乐部就自动升级了。成都、武汉、青岛、南京、大连、杭州、沈阳、宁波等城市GDP在2010年年底都突破了5000亿元,加上已经达到或接近万亿元的广州、深圳、苏州等地,“5000亿级城市俱乐部”已经形成。
城市经济VIP俱乐部只有上限不设下限,升级之后原有俱乐部自动解散。这种会员制度让光环仅仅只属于国内的一线城市,后来赶上的城市无缘成为话题。也正因为充满“贵气”,各大城市经济数据才比省份间的粗糙排名更有看头。
青岛、南京、大连、成都等地一贯发展劲头十足,按照以往的经济数据推算,2010年也是顺理成章跨5000亿的年份,这些城市也都给自己制定出了跨万亿的时间表。同理可见,苏州的破万亿也将不会成为问题。给人带来惊喜的黑马是武汉和沈阳。
2009年武汉市GDP为4620亿元,2010年增加了近900亿元,同比增长14.7%,几乎与青岛市的5666.2亿元比肩。武汉这五年来的三级跳,投资“马车”增速最快,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3.17亿元,增长25.1%。借国家“4万亿刺激计划”的机遇,去年武汉抢搭末班车,上马一批大项目,全市5000多工地同时开工,因此投资在GDP中占比“一股独大”。
4万亿的机会不可能一再降临。作为华中地区一枝独秀的城市,腹地广阔九省通衢,东湖高新区、武汉光谷等工业园布局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开始迸发活力,更让人侧目的是著名高校的云集,已经释放出类似于南京的持续动力,必然给武汉未来经济贡献更有质量的GDP。
沈阳身处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也经历过漫长的困境。去年4月,沈阳经济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之后,成为第八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是与其他七个不同的是,沈阳经济区提出的发展主题是“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