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成为东北地区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中心,以强大综合实力、承载力、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未来沈阳发展的新动力。
不能否认,沈阳的高速发展与其他城市一样都有“4万亿”的主动力,但必须承认,沈阳与武汉一样,都是富有内涵的高速增长。
幸福竞争力看城市圈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广州、深圳GDP总量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万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第一集团,遥遥领先。上述这些城市均处于第二集团,竞争激烈。在GDP达到5000亿元的规模后,这些城市又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在“十二五”期间翻番的计划,规划到2015年年底达到万亿元规模的目标。按此规划,5年后,中国的城市GDP又将迈入“万亿元俱乐部”。
15个副省级城市都是国家行政区划中重要的大中城市,是各自区域的中心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规模集聚效应最好。而这些城市以及天津,也都身处各自省份的国家战略,从东端开始,辽宁省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经济带,以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冶金产业、船舶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天津滨海新区被认为和浦东深圳一样重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
而早在2008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战略就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江浙沪三省市中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最有希望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则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
在这些国家战略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体化愿望最早也最有成果,几乎做到“无缝连接”,而成都、武汉、沈阳等中心城市也开始了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进程,比如成都经济区、武汉都市圈、沈阳经济区等,中心城市面临产业调整、土地制约和环境约束等问题,需要与周边协同发展,而周边地区也不自觉的纳入到中心城市的发展轨迹里。
从理论上说,当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达到周边城市的一倍半到两倍时,城市圈的集聚效应就开始显现。几个轮廓已现的城市群,只有珠三角和长三角达到了这个指标。在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都市圈、沈阳经济圈中,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更多的还表现为竞争,只有当中心城市功能臻于完善,溢出效应才会大于吸附效应,让周围城市有共同发展的动力。
“十一五”的后两年几乎可说是“战略布局”年,东部省市纷纷布局国家战略,从趋势来看,城市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集聚到一定规模开始向外辐射,形成新的城市形态如都市圈、经济区,未来省市间的发展竞争不再取决于单一城市。
“十一五”末期城市病集中爆发,GDP与幸福感背道而驰。中心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病,也有赖于城市群功能的替代、完善来缓解。对未来“幸福”的掌控,更多取决于城市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