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划,这一站最初的名字叫做“东杨庄”,得名于附近的同名村落。相传,明末清初宛平城内有位姓杨的商人,以经营山货起家。发迹以后,他在良乡城东关外买了10亩地,建了10多间房。平时他多在城里居住,只有夏天才到东关外的新居小住。后来,这里形成了村落,取东关之“东”、杨姓之“杨”,合称“东杨庄”,后讹为“东羊庄”。现在,已经建起了“东羊庄新村”小区,全部是高大的楼房。
沿着揽秀北大街,从地铁站往北走上几百米,远远望去,在一个土岗子上面,屹立着一座灰色的古塔。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昊天塔,因位于良乡东关外,俗称“良乡塔”。以前在北京西站坐火车,由京广线南下,经过良乡的时候,我经常能看见窗外的昊天塔,一直非常神往。今天,终于有机会走近这座古塔,一睹真容了。
据《良乡县志》记载:“多宝佛塔在燎石岗之东,相传建于隋朝。五级玲珑,高十五丈,四面有门,阶级环上。”现存的昊天塔是辽代重建的,通高36米,平面呈八角形,是北京现存唯一的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1979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中,杨家将中赫赫有名的“杨老令公”杨业的尸骨,曾被辽国人放在昊天塔的第三层。元代作家朱凯写过一个杂剧,题为《昊天塔孟良盗骨》,大概的情节是:宋辽交战,杨七郎战死,其父杨业威武不屈,撞李陵碑而死,尸骨被辽人悬挂在昊天塔上,每日用三百支箭射着玩。他们的阴魂托梦给杨六郎。六郎悲愤不已,和孟良历尽艰险,从昊天塔盗回骨殖。归途中,杨六郎在五台山巧遇杨五郎,兄弟合力,杀死前来追赶的辽将韩延寿,击退辽兵,得胜还朝。现在京剧里有一出著名的折子戏,叫做《洪羊洞》,讲的是孟良等人在洪羊洞盗骨的故事,情节和《昊天塔孟良盗骨》相比,只是“小同”,却有“大异”,悲剧色彩尤为突出,不知是不是当时的京剧艺人根据需要做出的重大改编?无论如何,“孟良盗骨”的传说,赋予了昊天塔浓重的传奇色彩。
在这个寂静的冬日,我独自徘徊在古塔之前。时间仿佛定格,万物皆已凝伫,耳边唯有风声掠过……
良乡南关站
良乡地名历两千年而不变,良乡城前身是五代赵德钧所筑盐沟城
从良乡大学城西站出发,沿着长虹东路一直向西,穿过京广铁路,在良乡老城的南侧,就是房山线良乡南关站。
所谓“南关”,是因地处良乡老城南门外的关厢而得名。现在,房山区政府就设在良乡,昔日的城墙已经无处寻觅,那么,良乡老城的准确位置究竟在哪儿呢?我拿着地图,从地铁站往北,在附近转了转。除了“南关”之外,有些地名引起了我的注意:西门、东关、北关……以东西向的北关西路、南关西路作为两个短边,截取南北向的西潞北大街、西潞南大街为一个长边,再截取南北向的拱辰大街、拱辰南大街作为另一个长边,可以形成一个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的长方形——这个范围内,正是良乡老城的所在。据史料记载,它建于明景泰年间,其前身是五代时期赵德钧为防御契丹而筑起的盐沟城(又称“阎沟城”)。明代于慎行《谷山笔麈》有云:“赵德钧为幽州节度,于幽州之南六十里城阎沟而戍之,契丹无所伏兵,粮道得通……乃幽州之门户也。阎沟即今良乡,为陆路之喉。”可见,良乡在历史上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良乡”这一地名,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代置良乡县,治所在今天房山区窦店的西侧,盖因此地人、物俱良而得名。直到五代赵德钧筑盐沟城,良乡县治才迁到在现在的地方。1958年,良乡县从河北省划入北京市,与同时划归北京市的房山县合并。此后,良乡由县改镇,隶属于房山县(今房山区)。1990年,良乡镇改为良乡地区办事处。历经两千年岁月,“良乡”二字作为地名,至今仍在使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苏庄站
苏庄形成于明代
从房山线南关站一直向西,我奔向此行的最后一站——苏庄站。顺着地铁线路向西望去,隐约看见了苏庄高架站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