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挑大梁建成亚太重要创新中心,怎么建?
到2012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意味着什么?
珠三角探索区域创新体系,优势何在?
■核心话题
五管齐下催生全国创新型区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创新型区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创新型国家”是十七大提出的全国最高行动纲领。虽然此前一些地方、局部地区已经对区域创新有所尝试,但是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如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如何联动,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
这样的背景下,珠三角地区被寄予厚望,先行先试味道浓厚。为此,国家新纲要提出“五管齐下”:在珠三角地区率先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如何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广东创造”是国家战略需要
国家珠三角新纲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转变。
“广东创造”听起来并不新鲜。制造大省广东要转型为“广东创造”,坐上“微笑曲线”两端,应该说是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一直以来都想实现的目标,事实上这种转型也有着客观需要。
如今,国家层面给“广东创造”定了一个时间:2020年。那一年,珠三角按照计划已经初步实现现代化,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广东创造”的背后,其实是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的日益完善,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何谓“区域创新体系”?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界和学术界曾经掀起过一轮“创新型国家”路径大讨论。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曾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构建坚实的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衍生,完善而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将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实现夯实基础”。
2012年创新重点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作为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新纲要要求,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2.5%。
2.5%。看似一个简单的数字,但却含义深刻。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国际上一般简称为“R&D”。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R&D一般都在2%以上。据记者了解,美国是2.6%,日本是3.09%,韩国是2.92%,欧盟要求各成员国2010年达到3%。
也就是说,珠三角地区R&D一旦在2012年超过2.5%,就基本达到或者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也全面高于全国“十一五”2%的目标。
然而,珠三角地区要实现这个目标还任重道远。数据显示,广东科技投入总量在国内排在前列,但是研发经费与GDP的比例较低。据统计,2007年,广东全省R&D比重为1.3%,而全国平均数是1.49%,上海是2.6%,江苏是1.7%。
内联外拓继深港创新圈后广州开发区“深水探宝”
珠三角创新型区域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探索地方应该如何与国家建立联动创新。
体制机制将是区域创新的重大突破口。记者注意到,国家珠三角新纲要提出:“国家有关部门与广东省联合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积极推进协调管理、考核评价、科技体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为此,国家将在珠三角地区“实施产业前沿技术重大攻关计划”、“打造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的区域创新布局”、“组建100个省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开展科技保险试点”,等等。
事实上,珠三角的区域创新必须也有条件“连横合纵”。
“深港创新圈”就是典型的做法。在深港创新的尝试之后,广州开发区可能也尝试创新模式。国家将“支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试验”,深水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