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圈:双城融合
滨海新区几乎成了京津合作的一片热土。媒体里反复出现的是,从北京南站到滨海新区,只需要40分钟,这大概相当与北京的市民坐10号线地铁,从海淀区赶到朝阳区的时间。
与上海浦东成为整个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相呼应,滨海新区正在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龙头。去年以来,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贾庆林等中央领导先后到滨海新区考察工作,强调要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属于南方,因此,从平衡地区发展的角度,北方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京津冀的发展。”陈栋生说。
京津冀的融合,却要取决于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直辖市能够契合的程度。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曾表示,“关键是京津的经济整合,共同发挥京津中心城市的作用,形成大北京都市圈。北京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疏解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天津进一步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生产和制造基地功能。
珠三角:期待的试验田
有学者表示,从国外大城市圈的比照中反观中国城市一体化路径,目前,国内三大城市圈各有特色,京津冀主要有技术优势,长江三角洲则有区位优势,而珠江三角洲制度创新有长处。就国外大城市圈的经验来看,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发挥,只有在制度创新“指挥”之下,方能淋漓尽致发挥。例如,在跨区域管理上,纽约都市圈内总体松散,但专业性领域则步调一致,1921年就成立了纽约港和新泽西港的联合港务局,运行至今80多年,状态良好。
从经济表现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东省形成了电子信息和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汽车、建筑材料、纺织服装、医药、石化、食品饮料和森工造纸等9大支柱产业。商务部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表示,珠三角与国际市场的交往已经结束了单向引进的历史,正在通过双向互动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国际化。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只有加强珠三角以及港澳的融合,最终才会成为极富全球竞争力的、高度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经济区域。
按照规划,珠三角被赋予了五个“国家级”定位。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将“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和“深化改革先行区”摆在突出位置,表明中央把珠三角的规划纳入国家战略范畴,并不单纯是从经济发展出发,更重要的是担负社会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先头部队”,并且,以往的历史也表明,广东能够很好地完成使命。
《纲要》赋予珠三角五大战略定位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深化改革先行区。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综合实力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