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伦敦所面临的挑战远远不是《伦敦规划》所能覆盖。伦敦房屋现时的年均更新速度介于1%至2%之间,这意味着到2020年伦敦依然有70%至80%的房屋尚未更新,新房屋建设和翻新只是冰山一角。改造现有基础建设使之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是伦敦所面临的真正挑战。
2007年2月,伦敦颁布了《气候变化行动纲要》,设定了减碳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主要集中在《伦敦规划》所未覆盖三个重要方面,包括现有房屋贮备、能源运输与废物处理和交通三部分。综合了LCCA的研究成果后,《伦敦气候变化行动纲要》明确了将这一系列措施落实到房屋建设上。《纲要》成为了伦敦迈向低碳城市的里程碑。其目标是,以1990年为基准,2025年要减排60%,其中的35%是通过伦敦直接的行动实现,25%通过英国政府承担。“绿色家居服务”主要针对居住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覆盖从信息到门房的审查与供应。“绿色组织”项目以商业性建筑及销售环节中的两个方面为目标,绿色标识帮助居住者认识并采取减碳措施,而“更美好家居伙伴关系”则是在认知市场对于竞争激烈的伦敦商业市场具有主导作用这一基础上,通过自愿合作关系,与商业楼宇的业主携手共同减少碳排放。
伦敦低碳方案建立的基础还包括对清洁能源技术所展现的重大市场潜力的认知。能源策略公布之后,有调查显示清洁技术市场若达到策略的预期目标至2015年它将为伦敦带来一个拥有30多亿英镑的新市场,并将提供5000-7000个就业岗位。参照2006年9月公布的斯特恩报告,这些数字尚显微小,斯特恩估计到2050年清洁能源技术的总值将达到5000亿英镑。为伦敦这样的城市尚呈现了如此巨大的机会,对拥有雄厚产业基础的上海将意味着更多。
参观上海的时候,我将伦敦的经验融入观察,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上海如何应对相似并日益严峻的挑战。从上空俯瞰,上海像个满是玻璃、钢铁和混凝土,活跃又涌动的海洋,伴有高高的浪花和永无止境的能源。但一旦真正走进城市,徜徉在大街小巷时第一印象就会发生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绿色的图景。藏匿于大都市的公园和花园出现了,这些“绿岛”可谓是广大上海人的市肺。这一切,是否标志着另一种发展的可能?
能源供应是限制上海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瓶颈。上海已经针对如何提高能效、完善相关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将对减缓气候变化起到直接作用。自1990年起,上海已使能源消耗不再与经济增长直接挂钩,在经济增长翻两番的同期,能源消耗却只增长一倍。为了应对挑战并落实中央五年计划的要求,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上海能源白皮书》,为实现每单位GDP的节能值至2010年较2005年上升20%而拟定了政策框架。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的措施包括《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强调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加强节能管理, 落实节能措施,鼓励各行业加入到节能中来等。所涵盖的领域包括:决策部门、能源密集型产业、建筑业、交通和垃圾处理部门等。措施包括:高效工业生产方法、节能型照明、分散式发电、废热利用以及能源需求方的管理等。
[低碳措施]
ARUP公司在伦敦通过漂亮的图片和先进的展示技术宣传崇明岛的零碳城市东滩。到了中国才发现,这既可能是潜能的端倪亦可能是矛盾的冰山一角。上海和北京城市规划中有5个以上的零碳城市,上海东南的德国可持续港口城, 2010上海世博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加上各种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看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已经崭露头角。这究竟是冰山一角,或是变革的转折,还是海市蜃楼?
在迈向低碳城市的道路上,伦敦和上海都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包括住房储备、新发展、能源供应、交通,垃圾与水供应等。急剧城市化的上海,面临了相似甚至更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伦敦和上海如何从对方的经验和实践中互相学习?伦敦市政府在北京和上海都设立了海外办公室,以促进与中国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气候变化等领域上的合作。全球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由伦敦发起,上海作为观察城市之一参加了该组织。这一切都正为未来的合作铺平道路。
从伦敦和上海两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可以看出,为建立一个可持续、低碳、低耗能的城市,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措施和技术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技术也已成熟,并可投入使用。事实上,清洁技术是通向可持续经济的途径之一。各个案例均显示,主要的挑战在于如何跨越低效型法规框架、如何克服可行性经济模式的缺乏、资金不到位和既得利益等因素造成的阻碍,从而将这些措施付诸实行。突破这些障碍需要通力的合作,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制定好政策规章,在私人和公共领域发展合作项目,为研发清洁的技术提供足够的资金,政府、企业、发展商、建设者、能源公司等都一同努力,超越狭隘的本位利益,为建设一个有竞争力的低碳市场而努力,这样一个低碳的绿色城市才可能离我们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