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展馆
法国馆的结构是一座巨大的纲质三角帆建筑,三角帆的顶端是法国国旗。整个展馆的金属网络、固定接头装置、附属支撑都固定在建筑外部,整个结构重量都集中在惟一的受力点,面积约10000平方米墙壁基本是悬空的。建筑物内部留出了宽广的展区,这对于设计和布展十分有利。其建筑中大胆的创意和不寻常的工程技术是杰出领先的。
美国馆是由著名的现代派建筑师爱德华设计,建筑是一个直径104米,柱高22米,透明圆柱形建筑。外部立柱与金黄色的网状结构交织,视觉上象一个火药桶或一座棚架,结构本身很吸引人。根据美国设计师介绍:该建筑是按照自行车轮的原理建造,采用圆形双层悬索结构,中间是一圆形的箍,以便拉住向四周辐射的悬索。自然光从轮轴(园箍)处投射下来,照亮了位于展馆正中的圆形喷水池,水池的周围保留着原来的自然树木。水光呼应,效果十分理想。
苏联馆是一座占地面积达22000平方米的巨大的平行管子建筑,长度为175米,宽度72米,高度22米。墙面和天花板都采用的玻璃。中心展馆是一座三层建筑,宽度有48米。根据规划世博会结束之后展馆将拆除运回苏联,因此它是一座可以拆卸、预制的建筑。建筑特点是没有基础,建筑悬挂在16座高塔上。支撑物以金属管子组合排列,并与金属桁架和钢索结合,设计非常新颖独特。在现场仅一年多便施工完毕。苏联馆的展品在“和平和劳动”的主题下分为18个部分。艺术展厅展出了苏联当代的艺术作品;工业展厅中有数量众多的自动化机器,一台25立方米容量,臂长100米的可走动挖掘机模型,数字程控的机器。运输展厅有伏尔加汽车、TU-114和AN-10飞机;科学研究展厅里,展示了一艘宇宙飞行器模型,并描绘了国家火箭工程的发展过程。苏联展馆内展出了令本届世博会最轰动的展品:1957年10月上天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航天的成功不仅标志苏联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该馆还展出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厂的模型和一艘核破冰船的模型。根据专家的意见,电子方面有代表性的是无线电收音机、电子束管、闸流管。建设分馆通过模型描述了国家进行的住宅和城市建设的情况、全色相片、透视缩影等。会期参观苏联馆达到3000万人次,足以表明人们对苏联展馆的兴趣和热情,并能证明国家所取得的成功。
英国馆由两座相联的建筑组成。体量和材质都给人以强大的冲击感,也令人想起1851年伦敦世博会著名的水晶宫。展品既有皇家钻石、古老的伦敦市长印章、城市的钥匙和节杖等文物,也有现代科技的成果:最新的涡轮――喷气客机、一颗人工心脏等。
瑞士馆以“大小诸事都要精细严密”的思路,展品从精确到微米级精度的巨型涡轮叶片到传统工艺手表,无不表现了其国民对待一切的独特主题。
梵蒂冈馆成为国际馆中最高的建筑,三尖顶建筑的正上方有一个金光灿灿的十字架,柔美的钟声陪伴着游客进入展馆,在梵蒂冈教堂展区内,甚至有牧师可以为游客举行婚礼。
飞利浦公司展馆由著名建筑师李·克普塞尔(Le Cobusier)设计,引起了公众的特别注意和轰动。展馆的外形如一顶帐篷覆盖在地面上,形如一顶奇形怪状的帐篷挑起三个尖尖的顶端。建筑物由12个双曲抛物面构成,每个双曲抛物面都相互交叠,并由框架的拱肋支撑。银色的展馆的外面由池塘环绕,环形池塘上架小桥供参观者进出。展馆里面一部电影向两个方向播放,300个扬声器产生的立体音乐和水面的影象辉映给人视觉、听觉强大的冲击。色彩、音乐、形象语言形成一体,菲利普公司以电器产品演绎了艺术新的形式,也为未来展览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对环境体验、心理体验进行了实验,更为日后的多屏幕电影、幻灯片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提供了早期雏形。

原子球遥望百年宫
世博会的后续与效应
布鲁塞尔世博会1958年4月17日世博会正式开幕,1958年10月19日闭幕,共有5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其中有联合国、欧洲共同体和欧洲煤炭和钢铁联合会等著名的国际组织。参观人次达到4145万。共投资25亿比利时法郎。主办者实现了其初衷:世博会在人道主义领域里迈出了一大步。
世博会结束后,世博园区整个展览场地由布鲁塞尔市政府买下,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场地也进行了调整,世博会的标志建筑原子球被完整地保留。原子球不仅是1958年世博会的标志,如今也成了比利时国家形象的标志。
比利时通过世博会大大提升了国家和城市的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首都”和布鲁塞尔也应众多的国际组织在此办公而成为一个著名的国际城市。
在原子球内电影院中,至今仍在放映一部原子球建造与世博会历史的记录片,泛黄的影片记载着原子球建设的每一步脚印。虽然从今天的眼光看,原子球工程制造工艺已经落后。但是看到工人们在风里雨里通过一片片,一根根金属拼接起的原子球,人们仍会激动不已,原子球记载了20世纪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
如今原子球仍屹立在海色尔公园,50年的风雨黯淡了它金属的光泽,但原子球建筑仍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的思想内涵,它对世人的醒警,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它至今仍然是国际社会的发展前进的主题。
原子球彰显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光芒将永远伴随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