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说,“外出农民工队伍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其流动日益呈现出‘家庭化’的特点。调查数据表明,2006年后每年增加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有150万人左右,目前随迁子女总数达1260多万人。”
目前,农民工家庭背后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包括流动性大,转学率和失学率较高;学习成绩不佳,认同感低,犯罪率较高;高中阶段难以衔接,升学率较低;农民工集中居住,区域性教育资源空前短缺等。
冯俊建议,要健全教育投入制度,建立教育经费政府间分担机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应尽快建立中央与省级、流入地及流出地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机制,国家教育投入与农民工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教育投入要有一定比例,形成一个中央、省级、地市、流入流出地等政府各自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甩给流入地政府。在具体方法上,可以通过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或实行“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实现全国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信息联网制度,费跟人走,无论他们流动到哪里,都能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
◆◆◆夏涛委员
特色立镇筑牢城镇化产业基础
“城镇化建设生命力何在?关键在于产业基础。”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委员认为,夯实城镇化经济基础,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持续扩大就业保障民生,都离不开产业发展。
筑牢城镇化产业支撑,关键在于以特色立镇。夏涛建议,要把城镇化中的产业集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农民创业的重要载体,加大规划和建设力度,促进产业集聚、规模发展。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发掘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合理确定并努力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
加强中心城市和县域产业布局和协作配套,理顺产品总装、部件、零件以及协作件分布格局,逐步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和特色经济产业带,形成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及名牌产品。应研究县与县经济联动、县与中心城市经济的连动和互动,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协调发展的格局,避免小而全、大而全,避免重复建设。
◆◆◆民进中央
加快推进粮食主产区城镇化
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我国国土面积中,适宜城镇发展的区域仅占22%,且又与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高度重合,这直接导致了城镇化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紧张关系。对粮食主产区来说,正面对着粮食稳产增长和城镇化的双重压力。两会期间,民进中央提交提案建议中央和省级政府高度关注、加快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称“这既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民进中央建议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镇发展。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不仅关系到占有相当人口比例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与我国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优先把公共服务均等化安排在粮食主产区,加快中心镇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环境改善。
此外,民进中央还建议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膨胀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严厉制止土地利用粗放浪费、违法违规用地的现象。大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同期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和农业结构调整损失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