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内容
(一)队伍建设
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依托,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组建一支从事闽南文化遗产保护、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专业队伍。
充分借用厦门高校及社科团体闽南文化研究力量,努力占领文化生态保护理论高地,把厦门建成全国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加强队伍的思想培训、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定期举办闽南文化培训班,对从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建设者、机关干部与市民积极分子进行培训。
(二)试点建设
试点建设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中心工作,采取群众自愿、专家调查论证、政府批准支持、社会参与投入的办法在文化遗产密集的所在地建立生态保护试点;注意重点保护与全面保护相结合;纳入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试点管理由属地各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直接管理,相关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负责人应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每个试点都要确定责任人。
试点单位:
思明区:梧村街道厦门史迹与闽南讲古保护试点。
湖里区:高殿街道宗族文化与民俗保护试点、塘边社区仙岳山福德文化保护试点。
集美区:灌口镇凤山祖庙庙会习俗与口传文学保护试点。
海沧区:青礁保生大帝文化保护片试点、新垵村红砖大厝传统民居与五祖拳保护试点。
同安区:五显镇北辰山庙会与王审知信俗保护试点、莲花镇小坪村褒歌习俗保护试点、造水村民间阵头游艺保护试点。
翔安区:马巷镇池王爷信俗与民间游艺保护试点、香山——吕塘村古民居与民间戏曲保护试点、后村村送王船民俗与民间艺术保护试点、金柄村拍胸舞与民间艺术保护试点、大嶝岛闽南传统建筑保护试点。
(三)展示区建设
在文化遗产密集或项目突出并且保护传承较好、有一定的基础设施、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强、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建立活态展示区。
1、建设观音山--五缘湾闽南文化传承展示区。利用现有观音山片区传统建筑一条街和五缘湾片区现有展示中心,和旅游市场建设开发结合,以前店后厂、传承人工作室的形式集中展示闽南地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建设鼓浪屿郑成功文化、建筑艺术博览和中秋博饼民俗展示区。依托鼓浪屿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底蕴,以郑成功历史遗迹保护为重点,形成郑成功文化系列展示;依托已有的鼓浪屿中秋博饼节和博饼展示馆,以场地展示和活态传承相结合,复原鼓浪屿原有人文气息。
3、建设集美学村嘉庚建筑、闽南教育和端午民俗展示区。依托集美学村嘉庚建筑,集中展示浓厚学村文化及闽南地区教育传统。同时结合该地区浓厚端午习俗,开辟场地和项目展示端午习俗文化并开展传承。
各展示区建设应该和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由相关区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展示规划和相关项目传承计划,报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和负责人。
(四)传习中心建设
以现有26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基础,以公布的传承单位和具备条件的传承点为依托,建立市、区两级传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