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发展以农村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保护自然植被。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基础上,积极示范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省柴节煤炉(灶)、高效节能吊炕等节能技术,鼓励开展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减少生物质资源直接燃烧等利用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生活用能,避免乱砍滥伐,保护自然植被。
主要产业发展方向:
1.煤电产业:发挥本地煤电能源优势,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焦炭企业集团,兼并、重组、改造中小煤矿和焦炭企业;实施资源整合,煤、气、电、油等各类能源共同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建设环保型绿色矿山和企业,提高煤炭综合利用与附加值,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农业:根据本生态功能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工程,生产特色农产品,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拉长产业链条,提质、增量、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山地丘陵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景观保护类型生态功能区
该类型生态功能区8个:恒山山地水源涵养与自然景观保护生态功能区、五台山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及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太行山南部山地林牧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太岳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中条山东部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管涔山汾河源头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关帝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和吕梁山南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主要保护措施:
1.在重要水源涵养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管理,尤其是管涔山是汾河、桑干河和北川河的发源地,要作为重点。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植被,限制或禁止各种不利于保护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方式,如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开垦草地等。
2.继续加强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治理土壤侵蚀,恢复与重建水源涵养区森林、灌丛、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和地表径流滞蓄能力,保持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控制水污染,减轻水污染负荷,严格限制发展导致水污染的产业。
4.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水平。继续在生态地位重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关键区域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加快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和保护手段,全面提升保护区综合管理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禁止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经济开发,加强外来物种入侵控制,禁止滥捕、乱采、乱猎;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开矿、采石、挖沙、砍伐、放牧、狩猎等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违法活动,严禁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进行旅游开发;加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效保护。
5.发展以农村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保护自然植被。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基础上,积极示范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省柴节煤炉(灶)、高效节能吊炕等节能技术,鼓励开展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减少生物质资源直接燃烧等利用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生活用能,避免乱砍滥伐,保护自然植被。
主要产业发展方向:以林、牧为主,兼顾农业,适度发展旅游。
1.林业:综合开发,提高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和多功能价值。林业资源开发,要合理、有序采伐,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协调,建立林、工、副、贸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结构。适度采集和引种、栽培相结合,合理开发野生经济和药用植物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种养加、农工贸相配套的产业结构和良性循环体系,实现产业化。
2.牧业:坚持保护优先,以草定畜,或实行草场禁牧期和轮牧制度,防止超载放牧。
3.农业:以杂粮生产为主。
4.旅游: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和风景名胜区开展多种所有制下的旅游开发活动,适度有序、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
四、农牧业生产类型为主的生态功能区
该类型生态功能区13个,即:黑驼山山地丘陵生态畜牧业与林业生态功能区、天镇阳高盆地农林牧业及风沙控制生态功能区、丰稔山山地丘陵林牧业生态功能区、广灵山间盆地农牧业生态功能区、灵丘山地丘陵农林牧业生态功能区、系舟山山地丘陵林牧业及旱作农业生态功能区、灵石汾西低山丘陵旱作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和顺左权山地丘陵林农牧业生态功能区、北浊漳河上游旱作农业与地质遗迹保护生态功能区、沁水河上游农林牧业与煤炭开发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滹沱河上游农林牧业及风沙控制生态功能区、晋中盆地农业与人文景观保护生态功能区和峨眉台地旱作农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主要保护措施:
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山地丘陵区要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和地表径流滞蓄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盆地应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做到采补平衡,严禁超采,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和地表塌陷;鼓励建设节水灌溉设施,鼓励推广节水农艺技术,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地力,分区域实施耕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耕地地力监测,加强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
3.发展以农村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保护自然植被。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基础上,积极示范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省柴节煤炉(灶)、高效节能吊炕等节能技术,鼓励开展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减少生物质资源直接燃烧等利用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生活用能,避免乱砍滥伐,保护自然植被。
4.加速盐碱荒滩地的治理和改造,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严禁可能导致农业污染,破坏土地环境的经营活动,保护其农业环境。
5.加强湿地生态保护,特别是运城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运城盐湖等工业密集区域建立联防共管机制,开展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方面的定期监测,严防由于工业生产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加强对旅游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对库区的水环境和水鸟越冬造成严重影响;加强对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
6.有计划引导居民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积极进行村庄迁并与农田整理,鼓励区内非农土地、闲置土地转为种植业和林果园艺业发展用地,鼓励农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