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建成后,本区内部分土地淹没,城镇、工矿企业和居民的搬迁,农村移民安置占地增加,耕地将减少。国家对三峡库区支持、移民迁建资金的投入、项目资金的引入和沿江市及集镇群的建设,非农业建设用地将大量增加。本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地表起伏大,自然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低产田土面积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用地与非农业建设用地矛盾加剧。
本区土地利用方向:搞好移民开发,安排好移民安置用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和改造低产园地;加紧江岸库坡的治理,防止库容增大对两岸的冲刷侵蚀,防止因崩塌和水土流失而减少土地;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防止产业、产品结构新一轮趋同;特别是要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旅游、观光农业、创汇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成库后的广阔水面发展渔业,严格限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业用地。
本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划:严格按照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安排好城镇建设、移民安置、乡镇企业发展用地;移民要适当外迁,减轻土地压力,企业迁建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减轻占地和污染;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严禁任何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
第二十二条 丘陵农业区
本区位于重庆西部和西北部,含方山后陵和平行岭谷地带,包括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双桥区、永川市、合川市、垫江到、梁平县全部和璧山县、江津县、綦江县、万盛区、巴南区、南川市、涪陵区、渝北区、长寿县、丰都县、忠县、万州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的大部或部分乡镇。幅员面积29279.26平方公里,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5.56%,其中耕地111.55万公顷(1673.24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3.65%。人口1448.96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7.9%;其中农业人口1189.42万,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49%,占本区人口的8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95人。垦殖指数0.51,为全市最高。人均耕地0.077公顷(1.15亩)。
本区水热条件较好,土壤较肥活,是主要商品粮、油、瘦肉型猪、蚕茧、茶叶、水禽生产基地,盛产柑桔、黄桃等水果,矿产资源亦较丰富。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工程效益差,抗旱能力弱;城镇体系不健全,对广大农村的辐射作用不强。
本区土地利用方向:在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和养猪业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经济作物比重,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加快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林业,植树种草,整治坡面和溪河水系,改造中低产田土,增扩建江河引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加速中心城市及小城镇建设,增强辐射和服务功能,把本区建设成种、养、园艺生产基地和加工型综合农业经济区。
本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严格保护耕地;按照规划使用土地,加快城镇建设;搞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增加林木覆盖面积,严禁毁林开荒种粮。
第二十三条 山地林农牧区
本区包括城口县、黔江县、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的全部和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开县、云阳县、万州区、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县、南川市、万盛区、江津县、綦江县、永川市部分或大部分乡镇,幅员面积37766.4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幅员面积的45.87%,耕地84.89万公顷(1273.41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3.2%。人口716.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6%。其中农业人口651.46万,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6.5%,占本区人口的91%。人口密度每立方公里19.人,是全市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垦殖指数0.21,为全市最低的区域,人均耕地0.12公顷(1.78亩),是全市人均耕地最多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