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前景
第八条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全市土地总面积8233.36平方公里(折合12350.9万亩),其利用现状是:
(一)农用地616.34万公顷(9245.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4.85%。其中耕地255.64万公顷(3834.6万亩),园地16.26万公顷(243.97万亩),林地300.78万公顷(4511.7万亩),牧草地20.59万公顷(308.83万亩—,水面23.07万公顷(346.7万亩),分别为土地总面积的31.05%、1.98%、36.53%、2.5%和2.97%。
(二)建设用地52.86万公顷(792.98万亩),占土地面积的6.42%。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3万公顷(644.94万亩),交通用地7.67万公顷(115.02万亩),水利设施用地2.2万公顷(33.02万亩),分别为土地总面积的5.22%、0.93%、0.27%。
(三)未利用地154.19万公顷(2312.8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73%(其中难利用地占76%)。
第九条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均土地数量少,耕地质量较差。全市1996年总人口为3022.77万,人均土地仅为0.273公顷(4.09亩),为全国人均0.78公顷(11.7亩)的1/3。人均耕地0.084公顷(1.27亩),比全国人均0.106公顷(1.59亩)少0.02公顷(0.32亩);人均林地0.1公顷(1.49亩),比全国人均0.187公顷(2.8亩)少0.087公顷(1.31亩);人均草地0.007公顷(0.1亩),仅为全国人均草地0.22(3.3亩)的1/33。主城区周边地区人均土地、耕地、林地低于全市人均水平。
全市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95.3%,1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48.2%(25度以上坡耕地占16.1%)。在全市耕地总量中,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为36%,比全国平均低4个百分点。中低产田土达60%以上。
(二)耕地不断减少,用地矛盾突出。从1991年至1996年的6年间,全市共减少耕地4.59万公顷(68.87万亩),平均每年减少0.77万公顷(11.5万亩),同期开恳的耕地0.88万公顷(13.22万亩),相抵后净减少3.71万公顷(55.65万亩),每年平均净减少0.62万公顷(9.3万亩)。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良田沃土减少较快。在减少的耕地中,非农业建设占用1.764万公顷(24.46万亩),农业建设占用0.089万公 顷(1.34万 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1.967万公顷(29.51万亩),灾毁耕地0.77万公顷(11.56万亩),分别占减少总数的38.27%、1.95%、42.84%和16.94%。
(三)三峡工程淹没和迁建占用耕地面积大。库区淹没耕地22.98万亩,移民迁建用耕地7.32万亩,两项合计占用耕地30.3万亩。
(四)土地利用不平衡,粗放量大。多年来,建设用地以外延拓展为主,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少数地区利用不充分,经济效益差;征而不用,闲置撂荒,重复建设,浪费土地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用地实际利用水平和产出率低。林地和部分园地产出很少。
(五)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地退化损毁严重。重庆属重危岩滑坡地区,山地灾害频繁,损毁面积大。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4.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9.7%。平均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4864.83吨。近些年来,虽加强治理,但治理面积未超过流失面积的10%。一些地区土地退化损毁有相当严重。
(六)可开恳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匮乏,且分布相对集中。全市未利用土地154.19万公顷(2312.89万亩),可开恳为耕地的3.29万公顷(49.36万亩),占未利用土地的2.1%。在可开恳为耕地利用地中,有1.61万公顷(24.22万亩)集中分布在开发难度较大的黔江开发区。
第十条 土地利用潜力
(一)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办:在全市利用土地中,除可开发为耕地的外,有33.67万公顷(505万亩)可开恳为林地、园地和牧草地。
(二)中低产田土改造潜力:全市耕地中,高产移产田土、中产田土、低产田土各占三分之一。只要加大投入,不断进行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培肥,大力发展水利设施,改善排灌条件,可望把三分之一左右的中产土建设成为疝产稳产地,三分之一左右的低产地改造成为中产地,产量和经济效益将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