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世博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并荣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建筑 杜绝千篇一律
建筑的特别之美,是我们建筑师一辈子的追求。
说到何镜堂院士,他最为南京人熟知的作品当属新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表示,现在中国建筑存在“千层一面”的情况,“这和我们建设速度太快有关。”
一个优秀建筑作品,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必须跟所在的环境、城市相融合,就是做到人和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座上海的建筑,风格和巴西建筑显然不同,因为环境不一样,首先气候条件不一样。比如说我是广东人,海南岛也是属于南方,但是它更靠近热带一点。我们那里的建筑,受湿热天气影响,建筑必须解决好遮阳、通风、隔热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这是要考虑的;第二,具体的环境风貌,比如说建筑依山而建就需要跟整个所在地区的环境和气候融合在一起。
何镜堂认为,中国建筑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抄袭严重。觉得西方哪个建筑好就抄人家,反过来现在强调民族城市,又把传统的搬过去,搬构建,这都不是方向。二是符号化。现在要求建筑有民族特色,就生搬硬套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所以我觉得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文化,把它继承成一种现代方式。这都不可能做好建筑。
那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好建筑?”是要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环境,以及人文因素和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和提升,做到既传统又现代。“何镜堂说,节能环保低碳也是未来建筑发展走向,”要结合当地不同气候处理,比如南方城市的建筑,就要隔热通风防潮,北方就要防寒防风沙。这样是对环境的保护,也是让建筑有可持续性。“
作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何镜堂表示,自己一辈子追求的就是做有创意的建筑:”但创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根据地域文化特性、环境依据结合而来,再用现代的材料、艺术和审美观结合起来,才能让建筑有文化也有时代性。“
豪华 不一定代表舒适
不同的人群对度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希望看到没有机会看到的,没有机会欣赏的。总的就是两个大方面,一个想看到的是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有一个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气息。比如我一有机会就会去三亚,我就喜欢那种状态,度假的时候把心情全部放开,什么都不想,看到蓝天和大海以及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因为平时没有这种机会。
在这个前提下,我也希望我住的地方不一定是很豪华,我不喜欢特别豪华,只要是舒适,那么这个生活就是放松的,简单来讲就是自然。
所以海滩的那种旅游,应该首先是充分利用平常没有机会享受到的蓝天白云、空气、海浪、沙滩这些东西,也就是自然风光。另外我也喜欢一种度假,就是欧洲的小镇,而不是大城市,欧洲的小镇,德国也好,西班牙也好,他们这种小城镇的文化、环境非常好。所以一个好的旅游一定有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