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访谈
东莞,拿什么给你命名?在“中国馆之父”、东莞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看来,从整个城市的规划理念来看,命名前东莞需要改善两方面:生态完整和文化品位。
在推进珠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东莞已经连续三年大面积推动“三旧”改造,同时定下要建文化名城的目标。何镜堂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命名机遇。作为东莞人,他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结,但也无法用一个词语来定位它。访谈中何镜堂强调,建立名城,东莞的建筑要反映出1200年来的积淀、延伸。
东莞形象:与人为善、踏踏实实
记者:你真正走出东莞,是在1965年研究生毕业之后,上大学前都在东莞度过。那时东莞的城市环境给你留下的印象如何?对你后来的创作有何影响?
何镜堂(以下简称“何”):东莞是鱼米之乡,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原来住在莞城三驳桥,家门口有条河。我喜欢游泳,有时候也去钓鱼。小时候我们都是光着脚丫子上学的。(莞城)珊洲河、阮涌河都很干净,是我们游泳的地方。村镇很小但很柔和。
每当周末或暑假,我和一些朋友会去郊外享受大自然,这对我后来搞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一个好的建筑作品,重视人和自然的融合、人文和科技的汇合。家乡的环境给了我这个熏陶。但是,现在外国同胞回来,都认不得东莞了。我回到以前住的地方看,那里变成了卖花的。
记者:在人文环境上呢?你身边的东莞人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
何:我的祖辈都在莞城,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妈妈小学毕业,爸爸初中毕业,做过小生意,也做过服务员。但是他们保持了东莞人最大的特点:传统、善良、与人为善。尤其是我妈妈,从不与人过不去,从不走后门,教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我常常记起妈妈教的做人道理:人家有缺点的时候千万别指点,有缺点的时候就是最困难的时候,就更应该体贴那些人;只有拥有知识,才能在社会立足……
我从小受的家庭教育和东莞中学的教育就是要做一个正直、善良、关爱、勤奋的人。我是家乡父老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从来不发大脾气,即使我那么大年纪,都和年轻人相处得很好。
记者:东莞人有这么多优点,您认为东莞人的形象其实也恰恰代表了东莞城市形象吗?
何:不能说“代表”,但这些优点至少是“反映”了东莞的城市形象:与人为善,踏踏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