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4月15日),《人民日报》2014年4月16日
要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我国能源利用方式粗放,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总量过多。国家统计局统计,二〇一三年能源消费总量为三十七亿五千万吨标煤,但各地统计数汇总结果可能远大于这个数。我国能源消费量占到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二,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百分之十一点五。这就是说,我国单位能源产出效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敞开口子消费能源,不仅我国资源、环境不可承受,全球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年就可以少用一半能源。节能即减排,少用一半能源,就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PM2.5排放。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6月13日)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的指示(2014年12月),《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3日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5年1月19日-21日),《人民日报》2015年1月22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就是一项硬措施。这就是说,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这项工作做好了,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年10月2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82页
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如果一个城市过度集中产业、过分拓展功能,人口就会过度集聚,就会占用更多农田和生态用地。一旦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水资源承载力,就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或者从其他地区调水。当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比例失调时,环境容量就不可避免变少,污染就必然加重。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我国古人说:“城,所以盛民也。”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这个道理,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认识到了。《管子》中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事实上,我们现在一些人与自然和谐、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逐步建成的。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瑞士等国提出了“重新自然化”概念,将河流修复到接近自然的程度,很值得借鉴。要停止那些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不填埋河湖、湿地、水田,不用水泥裹死原生态河流,避免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路要明确,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要促进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增强发展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27日
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要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要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27日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要从青海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要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三江源和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节选)》(2016年8月24日)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就具有法定效力,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北京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2月23日、24日),《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要重点实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脉、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区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城市绿化,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