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居城市”和“休闲城市”的新定位看清远城市发展
文章导读: 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摇篮。自古希腊城邦制开创现代城市的雏形以来,中外城市大致都走过一段相同的历程。因此在建设“宜居”“休闲”城市的热潮中借鉴世界其他城市经验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是因为城市的扩大几成世界潮流,如同城市化一样,城市政府面临的问题都有相同之处,而如何有效地、因地制宜地根据城市经济结构来定位城市发展道路几乎成为每一位市长必须面临的抉择。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旅德学者I谢芳
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摇篮。自古希腊城邦制开创现代城市的雏形以来,中外城市大致都走过一段相同的历程。因此在建设“宜居”“休闲”城市的热潮中借鉴世界其他城市经验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是因为城市的扩大几成世界潮流,如同城市化一样,城市政府面临的问题都有相同之处,而如何有效地、因地制宜地根据城市经济结构来定位城市发展道路几乎成为每一位市长必须面临的抉择。
一、欧美国家提出的“宜居城市”及最新动态
“宜居”城市的研究最初起源对居住环境的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城市,从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限的居住容量使得城市居住环境恶化,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在20世纪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霍华德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在城市建设中追求舒适、便利的住宅开发方式逐渐发展起来,在他的理论指导下,英国围绕大都市的近郊建立了几座样板性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二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确立了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求。David L. Smith在其著作《宜人与城市规划》中以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倡导宜人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宜人的概念:一、在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等层面上的宜人;二、舒适和生活环境美带来的宜人;三、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宜人。
从1970年代开始,“宜居城市”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影响居住区的综合因素。国外城市发展的核心进一步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建设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城市社会矛盾反映在居住空间与环境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相互借鉴,创立了很多研究范式。
萨扎诺(E. Salzano)1997年则从可持续的角度发展宜居的概念,它认为宜居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具有七项标准:宜居城市连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烙印(城市走过的足迹),尊重后代。宜居城市保护了历史的标记(遗址、建筑、规划),宜居城市反对一切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强调要为后代保留完整的资源。宜居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满足当前居民在不减少后代的资源容量的情况下的所需。宜居城市内部的社会和物质元素必须协调一致,共同为福利、社区和社区中人的进步做出贡献。宜居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社会生命的中心和整个社会的焦点。一个宜居的城市必须修建或者修复成一个连续的网络,从中心地区到更远的居民点,在那里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编织起了所有有社会品质和社区生命的地方……
从第一次提出“田园城市”来看,实际上“宜居”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憧憬与向往,即在城市规划中强调环境的因素,但实际上不太容易做到,英美国家城市发展即便在二战后都是以制造业为其支柱产业,根据制造业特点,城市中心区成为劳动力密集、交通方便、市场便利等适合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合理因素。在工业化阶段,城市的生产功能突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城市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失业率攀高、治安下降等等问题,使得城市的可居住度呈下降趋势,表现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间,中产阶级逃往郊区。
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信息革命使城市经济比重发生变化:信息、金融、广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支柱,这些“工业”以知识密集型为特点,“无烟”为其特征,使环境的改善成为可能;宜居在大都市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城市规划上出现“新城市主义”,许多曾居住在郊区的中产阶级纷纷回归城市;以美国纽约市为例:金融业、服务业、广告业、IT业占据比例大,制造业撤出,使宜居成为可能,白领回归大都市,享受博物馆、艺术画廊等,但交通带来的不便,城市安全因素始终是城市居民择居的要点。纯粹发展经济的思想早已被国外城市领导唾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和“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为了谋求更好的居住环境,宁可放弃经济利益的观点在市民中形成共识,加之国外社区的市民参与,使得城市居住环境得到不断得到优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西方“宜居”城市的建设呈现三大特点: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功能的综合开发;3、城市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双重满足。
二、欧美建设“宜居城市”标准
美国“宜居”的标准看来根据马斯洛理论(先强调人的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安居乐业;然后是安全,然后是自我实现): 1、低失业率,就业率高。 2低生活成本(房价与收入比德比重)3、低犯罪率(安全)4、收入增长比例(对未来的憧憬度,朝不保夕不行) 5、城市居民艺术及休闲比例(自我实现的再创造)
按照这些标准,“宜居”城市既包含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安全、舒适、便利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具备三个条件:(1)宜居城市应该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整洁的街区;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噪音、振动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程度控制在最低限度。(2)应该拥有适宜的公共空间和绿化面积。(3)最宜居城市有自然山水景观,让居民随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在社会和人文环境方面,应具备五个条件:(1)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居民安居乐业的城市。(2)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当的住房价格,确保居民有尊严、买得起房。(现代社会家庭迁徙变得平常,房地产价格始终成为家庭选择居住地的重要考虑因素。过高的房价会吓退中产阶级,从而使城市丧失生机。)(3)居民感觉生活方便的城市,具备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购物、就医、就学等方面享受公平便捷的公共服务。交通发展“公交优先”为核心,城市规划人性化尺度,是无论利用何种交通工具出行的人都感觉便利的城市。(4)安全的城市。具备健全的城市防灾、防火预警系统;安全的城市日常生活设施和交通出行环境。(5)城市建筑景观能够反映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是一座“可识别的城市”。(6)具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和和谐的社区文化,市民有“认同感”,也是外来人口向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