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问,西方城市没有超市吗?有超市为什么还要设街市?答案是:城市管理者充分考虑到市民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理需求,留有适当空间让市民从事室外交易。而我们的城市正好相反——出于“城市管理”需求,城管对小商小贩赶尽杀绝。如果能考虑到多多创造市民生活细节,丰富城市文化,开辟广场一角设立街市,实现“双赢”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西方广场有别中国广场的还有一个特征是广场周围普设咖啡座、啤酒坐供市民歇息聊天。我住在德国的邻居是位90岁的老太太,每周最重要的事就是梳妆打扮叫辆出租车,隆重地去小镇广场喝咖啡。开始我觉得奇怪,这个喝咖啡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后来发现西方进入老龄社会,子女不在身边,去广场喝咖啡成为许多老人固定的社会活动,在那里他们能够找到情感寄托,摆脱独处带来的疏离感。现在中国城市里有许多外来移民,与生活的城市没有认同感。如果城市广场能够为市民提供这么一个情感寄托场所,他们会很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如果你的城市有“小贩友好型”城市,那你是全国独一份。任凭民众最大限度去开发享用,沐浴阳光、乘凉、散步、锻炼、聊天、品茶、下棋、打牌、歌舞、表演、戏班子、孩子学步、儿童戏耍、放风筝、卖菜、卖水果甚至烧烤、小吃餐桌、地摊……市民的生活形式充盈着民间生存内容,吃喝玩乐、民间故事、民族文化,也是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表现。
4、市民认同感强的城市
宜居的标准是市民方便满意。城市现代化终点(宜居)是关系到升斗小民是否能够共享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的机遇。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老百姓可负担的城市,这里就有房子是否能够住得起?住在这个城市机遇多不多?机会是否公正等等一系列问题?拿旧城改造来说,意大利博罗尼亚旧房拆迁强调的是将城市和原住民一起保护,旧城改造政策是让原住民留下来,因此政府在制定回迁政策时,给予财政补贴,让原住民能够回来。然而,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旧房改造追求的是经济利益,伙同开发商一起以“市场的力量”加上“行政手段”强拆强迁,将原住民赶尽杀绝,导致纠纷不断、上访频发。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将使城市政府付出沉重的代价,也将导致社会极不稳定。一座市民没有幸福感的城市,一座市民感觉不公平的城市,一座让市民对未来没有安全感的城市是根本不可能成为“宜居”城市的。这里就不多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