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城市规划 >>
 
专家解读:关于打造“宜居城市”的思考

时间:2018-01-2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三、中国易居城市评比和国外宜居城市评比的差别

1、中国城市最大特色是人多,大城市更是人口聚集集中的地方;因而中国宜居城市的评比也多以大城市为主。建设部曾经出了一个评比指标体系很庞大。不久前评出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十大宜居城市”,上榜城市全是百万、甚至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十大宜居城市”之所以都是大城市,主要是因为它们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

而美国“宜居城市”几乎都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良好的教育、充足的就业机会、便利的交通和美丽的城市风景构成了美国宜居城市的标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宜居城市多数是大城市?除了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中国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而美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基本一个水准。所以中国的问题不仅是城乡差别,还有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别;要做到“宜居”,中等城市的努力方向还是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宜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而我认为,从人口承载限度来说,到了像北京、上海那样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基本上你就没有资格提“宜居”——能生存下来就是万幸。宜居城市必定是人口有一定限制的城市,考虑到中国国情,百万人口城市规模足矣——中等规模城市可缓减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就业压力。

我曾经在700多万人口的纽约居住过四年,它应该算是世界上最有资格称得上“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但在美国人心中,纽约根本算不上宜居城市。不久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金钱》杂志评出了2005年100个最适合居住的城市。美国知名出版物《城市排名和等级》也根据“宜居”程度对美国上千个城市进行了排名。在这两份名单中,纽约市的排名都靠后。排在美国宜居城市榜前列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是小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人越来越倾向于寻找一种不同于大都市的生活方式,他们更愿住在小城镇里,这是因为小城市同样有就业机会,信息产业革命使得全球化加速,只要有合适的就业机会,生活在哪里都差不多。

2、经济产业转型的标准

美国人青睐的小城多为高等教育中心,金融服务业中心。。。。。因此大学城和旧工业区恢复的城市往往成为宜居城市,比如密西根的安阿伯——密西根大学所在地,是座大学城。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被《城市排名和等级》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地方,有著名的弗吉尼亚大学,大学旁还有雪兰多国家公园,风景十分秀丽。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弗吉尼亚大学在高科技领域与企业合作,为夏洛茨维尔市带来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城市经济健康发展。俄勒冈州的科瓦利斯市也因为是大学城的缘故跻身全美十大宜居城市。

教育是“无烟产业”,无论是经济繁荣还是经济衰退期间,如果城市的支柱产业是教育服务产业,当地居民不会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可以靠出租房屋、开饭馆继续就业。美国的学生经常是经济不景气去读书,所以教育产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更火,这是个重要原因。

3、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最大特点是它对人的吸引力——在充分就业或发展机遇上引人向往。所以城市仅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教育环境、便利的交通和优美的风光还不足以称“宜居城市”。吸引力首先表现当地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满意度和忠诚度上。美国《金钱》杂志和CNN今年评出的“全美最宜居城市”是新泽西州的莫里斯敦。这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市,洛克希德公司的雷达制造基地、一家大型IT公司和一家银行的分行为莫里斯敦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城市中小学教育水平较高,犯罪率低。每到节日有全市的音乐、戏剧表演节,市长带领民众一起演出。《金钱》杂志总编舒伦堡对记者说:“莫里斯敦不只居民收入高,最重要的是这里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吸引人在此安家落户。”

欧洲的“宜居”城市标准又是什么?德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焦点》杂志每年推出“宜居城市排行榜”。评选统共有30项标准,其中包括教育水准高的中小学(教育机会),安全的街道,充足的就业机会及供人们进行自由艺术创作和运动休闲的公共空间等等。

德国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更多的是像奥斯纳布吕克、戈斯拉尔等小城市,排行榜中最大城市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也不过上百万人口。法兰克福市长罗特女士说,德国的市长并不是不想把城市建成世界大都市,但这必须遵循“人文生态法则”:发展应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不能因城市发展牺牲城市“宜居”标准。我个人以为:宜居意味本地百姓易于生存。一句话,市民方便满意的城市。我们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本地居民参与,还有外来建设者,如何让他们有归属感是城市领导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一视同仁、享受同样的待遇。

拿我居住的德国波恩市为例。人口30万,绿化面积列德国前列,被誉为“花园城市”。首都东迁柏林后,这里原来就是大学城,引进高科技生物工程企业,如DHL,德国电讯都驻扎此地,又以优惠的条件吸引联合国机构入驻,成“联合国城”。城市的房价并没有因失去首都地位而大跌,在20年里保持稳定。这里靠着莱茵河,空气清新,有美丽古朴的街道建筑,交通非常便利,紧邻高速公路。生活设施完善,医疗机构顶尖,德国十大连锁超市都在这里开购物中心,教育、科研、服务性机构需不少人手,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工作机会。这里不仅有良好的“硬环境”,还有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软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吸引人们移居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生活反映在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歌剧院、体育设施等文化设施;其丰富的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在这里,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自己驾驶残障车,行驶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不会遇到障碍。接到专门设有自行车道,低碳和环境友好的城市。从其他国家来的移民,土耳其移民多,把这里当成自己第二个故乡。

四、清远成为“宜居城市”的可能性和城市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2010年底,因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论坛”邀请,我来到清远市参加以“城市经济转型、建设宜居城市”为主题的研讨会。清远市原来只是一个位于珠江三角洲粤北山区的一个地级市,在改革开放多年的广东省一直处于欠发达地区。可是自2005年以来,清远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广东省连续六年名列第一,这是因为清远市这几年的城市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目前清远市的产业结构是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为其城市经济支柱。它有选择地引入云南铜业作为深加工产业,每年从世界回收铜资源80万吨,成为大名鼎鼎的“再生铜都”。从目前来看,清远的劳动力价格低,再生铜产业也是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它解决了当地劳动人口就业。但从长远看,要看到原料市场的可持续性及劳动力价格上升带来的产业链转移,因此在城市发展定位上清远市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一点,除发展现有的工业——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利用便捷的交通连接广州,使清远成为广州的“卫星城”。除此以外,清远市提出“宜居”城市、休闲城市的规划远景,吸引外来人居住。我个人认为,除非是夕阳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气候温和的城市开发成为老年退休人口的居住地),对于居住地的选择,年轻人首先考虑的是就业,有就业机会,才能够吸引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居住。所以必须在发展现有的产业时考虑到将来产业链的转移,提前做好向生活型城市转变。怎么才能吸引除了生产性人口来清远居住?就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环境的优化。。。。这是和大城市的真正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都市的人口来此地生活。 另外,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1、中等规模城市定位,城市建设“人性化的尺度”,建设好周边小城镇——让其成城市人口蓄水池。

首先避免向大城市发展,因此要限制城市人口,建议以中等人口规模城市为目标,不超过100万。人口少,城市规模就小,城市道路就能以“公交出行”模式,且是“自行车友好”的城市。作为一座“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绿带,自行车专用道,道路尺度以人性化尺度,普设自行车道和“绿线”。以建设城市广场为例,我们来看国内许多城市政府的失误——城市广场四周车水马龙,进入广场的街道越建越宽,绿化越来越少——上万平方米的广场看不到一棵树,剩下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或草坪(草坪部分基本不让市民进去)。这么做据说是父母官追求感官上宏伟气派,其结果是让真正使用它的市民寸步难行,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和疏离感。到了夏天,由于缺少高大乔木,市民不可能在曝晒下进入其中,城市广场难以发挥休闲、观赏、游戏、健身的功能。建议以社区为中心,建设小广场,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国外成功的案例都是以人性化的尺度建设小型广场,使得它成为社区小中心,然后以雕塑、喷泉、小公园、小绿地为场所,构建多个公共空间。

其二,要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口号是“保卫小城镇”。根据国外宜居城市的经验,要使城市成为宜居城市,首先要控制城市规模,唯一办法就是让小城镇成为大城市人口蓄水池——亦乡亦城的模式能够避免使农村人口丧失生计涌入大城市。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避免使用行政手段迫使村民集体上楼,剥夺他们的再生产资料,只要小城镇搞好了,农民不仅可以从事生态农业,还可以就近贸易,没必要进入大城市谋生;相反,城市的无序扩张,侵占农民的耕地,是一种祸国殃民的短见行为,目前这种短视已经让某些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地方政府付出沉重的代价,其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将让它自食恶果。

2、可识别的城市——避免“千城一面”,注重生活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球化”叫嚣几十年后,世界潮流已转向“本土化”。然而中国城市却正在与世界接轨——千城一面。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城市建设要有本地特点,看了清远的规划,中心城市将来是以“亲水”的湖区建设为重点。清远有许多广东本地的建筑风格,比如“锅耳楼”就相当地漂亮,如果能够将这些中国建筑风格元素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那么可“识别的城市”是可以做到的。这次来清远匆匆,不过市里有关领导还是带我们一行参观了一个水库边上的顶级房地产开发项目。这个项目让我想到了威尼斯水城。但我感到庆幸的是这只是一个私人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可以满足有钱人的猎奇心理。可识别的城市,不是把国外景观直接搬过来。因为你再做也是假的威尼斯,我们这里有那么多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资源,要开发,没有理由去抄袭威尼斯。。

做到“可识别”另一个特点就是有其自身特点,起码让人到这里后立即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有特点的,是可识别的。在法国的城镇,可以看到每个城镇都有“绝活”,比如这个地区产桔子,那么路过这个村的时候就树一块标志:这是产桔子的城镇。旅行者可下车转转;还有生产葡萄酒的、瓷器的。是在没有举步出啥的,就选一个历史上的名人。说明城镇建设的特点非常重要,繁荣了地区经济,也是摆脱千城一貌的途径。

3、充盈的市民生活细节

一座宜居城市的标准是市民生活是否闲适。还是拿城市广场举例: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广场”上是否有“充盈的市民活动细节”。在西方城市广场,照过去传统的遗留,或多或少保留自中世纪来就存在的市民生活细节。比方说,罗马的“鲜花广场”(就是当年布鲁日以“地心说”被教会烧死的那个广场),现仍然是市民购买鲜花的场所。寸土寸金的纽约,即便最热闹的中城地区,在周末市政府会在专门路段封闭车辆进入,组织“街市”,让附近居民有购买时蔬水果自由交往的邻里空间。

 
上一页 页码:[<< 1 2 3 >>] 下一页 共3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专家解读:关于打造“宜居城市”的思考 的资料
· 珠海2060,面向未来的宜居城市 [2017-05-05]
· 时代报:最宜居城市墨尔本的8大特色 [2015-12-02]
· 高效的公交--为实现一个宜居城市而不言而喻地做贡献 [2017-08-11]
· 1、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 [2017-07-17]
· 国际宜居城市(珠海)研究中心2017年人才招聘启事 [2017-07-10]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