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的国际实践
在2017年度的《上海手册》中,除上海案例之外,还遴选了包括法国巴黎、韩国釜山、肯尼亚内罗毕、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美国迪比克、日本这六个国际案例。对于案例的遴选标准,彭震伟表示,首先考虑的是与“城市治理”的主题契合性。“无论参与主体是政府、市场还是社会,都必须紧紧围绕城市治理展开。”
除此之外,编写团队还考虑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平衡,以及案例是否普遍适用性,和大家公认的可信度。在时效性和案例的呈现效果上,也会有相对的考量。
“比起去年选取的案例,今年的案例更针对城市本身的复杂性,选取了不同主体,实践性更强。”彭震伟介绍,未来希望能打响《上海手册》的品牌,利用联合国的平台,向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征集案例,并由第三方团队参与案例的评选。
法国巴黎:
塞纳河更新的弹性思维
2012年,巴黎塞纳河岸更新项目(BergesdeSeine)正式开始实施,本着“将河岸归还于巴黎人、大都市区居民、到访者和所有热爱巴黎的人”以及“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在此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场所”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将塞纳河左岸2.3公里长的机动车道改造成非机动大道,将右岸的相应路段限速并进行慢行友好化改造,同时在左岸营造新的公共空间供市民体育、文化和自然体验活动。如今,塞纳河中心段两岸几乎已经成为巴黎最具活力和场所魅力的地方。
该项目充分体现了当城市发展从基于“计划”向基于“项目”的转变过程中,一座发展成熟的城市在城市更新中所必须面临的复杂的利益结构和多方利益协调的城市治理途径。城市规划真正成了利益协调的过程。规划方案和实施方式的实验性、可逆性特征,推动了不同利益间美妙平衡的实现,也为城市更新带来弹性实施的新思路。
韩国釜山:山腹道半城镇化地区复兴计划
韩国山腹道地区(Sanbokdoro)原本是位于釜山山地的一个村庄。在日本殖民时期,该地区曾是大量劳工的居住地;朝鲜战争时期涌入大批难民;而在韩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山腹道地区则成为了工人阶层非正式住房的集聚地。由于复杂的历史,该地区远远滞后于釜山城市的整体发展,亟待更新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更宜居的地区。
2009年起,政府在釜山地区施行了“山腹道文艺复兴计划”(SanbokdoroRenaissanceProject),旨在复兴和活化这些沿线村落,修复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以推动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于拆除旧有建筑和建造巨大的公寓、综合体的城市更新,山腹道地区的更新项目强调通过居民的参与,改善地区小巷、楼梯等步行空间及其周围环境,更新现有建筑、住房、公共设施等。项目致力于调动当地居民积极性,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历史文化和传统住区景观优势,实现半城镇化地区的全面振兴。
肯尼亚内罗毕:贫民窟的“生产性公共空间”建设
肯尼亚的内罗毕集成了当代最典型的“贫民窟”研究样本。内罗毕是一座典型的后殖民城市,正在经历从殖民经过独立运动直接参与国际资本竞争的历程。内罗毕贫民窟的形成也源自这一历史进程。在2010年左右,内罗毕的基贝拉取代了南非的索维托,成为非洲最大的贫民窟。
尽管这些内罗毕的贫民窟只占据了很小的土地面积,却拥有超过60%的城市人口。数据显示,基贝拉贫民窟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大约80万人口。这里内部空间紊乱而集中,缺乏明确的道路系统和空间序列,市政设施严重缺乏;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贫民窟内部并不只有“贫民”的居住场所,而是由大量的服务性空间和社区公共空间构成。贫民窟作为一个社区(而非住宅区)的属性凸现出来,它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因此也变得更加复杂而系统。
2006年开始,国际非政府组织KDI基于贫民窟中“自组织”式的建造方式,运用比较娴熟的空间组织和运营技巧,投放大量社会资源,在基贝拉建立起一系列有影响的社区项目,极大的改善了贫民窟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
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教育公园缩短不平衡
安蒂奥基亚省位于哥伦比亚西北部,省会麦德林,总人口630万。安蒂奥基亚的GDP位列哥伦比亚第二位,但城市地区和非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为了缩短地区间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平衡,带动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2012年,安蒂奥基亚教育公园项目被提出,主要是支持在建的80个教育主题公园网络。在广泛宣传后,地方政府和社区争相签订计划书,建设自己的公园。该项目是发展规划“重视教育,安蒂奥基亚”内的一个战略,已经成为安蒂奥基亚教育转型的主要项目,为区域发展创造了机遇。市政当局也签订了地方议会协议和市民协议,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迪比克:
智慧可持续型城市
迪比克市位于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密西西比河贯穿城区,是美国最为宜居的城市之一,也是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
2009年,在“智慧地球”概念提出的这一背景下,迪比克市政府与IBM合作建立“智慧可持续型城市(SSD)”项目,主要通过利用互联网、计算机、传感器、软件等一套智能系统将该城市所有的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资源全部连接起来,利用电脑控制、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做出智慧响应。SSD项目旨在为市民提供所需的用水、用电、交通、垃圾和健康等个人数据的访问权限信息,进而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并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使迪比克市更适合居住和商业发展。
日本:
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当城市各方面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开始追求为所有人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尤其是考虑到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和妇女儿童,对于城市建设有特殊的需求,需在城市设计中为其提供便利,进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是为了满足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的需求,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安全、方便的现代生活环境。无障碍建设是社会道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日本城市关注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一开始民间自发组织到后来和政府共同参与,日本无障碍设计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做得较为精细和人性化。
日本无障碍运动是自下而上的一次城市公共设施改革运动,民间举措提供了实在的建议和方案,政府完善成熟的法规和激励政策为无障碍设计提供了牢固的奠基,日本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为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