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城市规划 >>
 
香港中环:商业围城但并非文化沙漠

时间:2014-09-30  来源:凤凰城市  作者:侯汉坡 陈洁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中环位于香港的中西区,1841年英军在上环水坑口登陆,开启影响深远的殖民统治。中环的历史,就是香港历史的起点和缩影。英国人最初叫中环“女皇城”,然后称“远东的商业和政治中心”,后易名“维多利亚城”。当时,外资银行如渣打及汇丰等已率先在中环建立总部,都爹利街头开始出现一些零碎的股票交易,奠定中环的证券业核心地位。

随着70年代香港经济全面起飞,中环成为了香港最核心的办公区,可以说是“华尔街”的翻版。现在的中环,已经饱满成熟,盛载着整个城市的喜怒哀乐,全天候为本土经济探热。

在香港,中环代表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金融贸易中心,而是一个“阶级”,一个“品牌”,甚至是一个“地位”的代号。这里是港府总部、立法会大楼、外国领事馆的集中地;也汇集着众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以及无处不见的高级购物区。极尽奢华的诱惑,充斥着精英的优越感,中环当之无愧为“商业的围城”。然而如果不是走马观花,如果你愿意驻足细细品味香港中环,便能发现“物欲”、“精英”只是中环的一面,这座商业围城的背后并不缺乏城市精神和人性的文化关怀。

“积极不干预”为商业繁荣创造空间

中环得以崛起的原因部分有赖于“西洋”资金,尤以英国的大洋行,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为中环打稳基石;也部分基于其天然的深水良港。但中环在全球商业和金融领域的持续竞争力则源于香港所秉承的价值理念:“积极不干预”,也即是维持一个没有贸易障碍的免税港,政府对经济只实施最低限度的干预,在市场与政府之间保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香港,如果你想创立公司,大概需要缴纳不到2000港币的费用,等候六天就可建立公司。未来的每年你需要缴纳3次税款,花80个小时来处理税务问题,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这一平均值是215个小时。简而言之:香港的市场保持充分的自由与开放,从而使香港成为吸引人才、资本以及商品的巨型磁铁。

秉承着“积极不干预”的信念,香港连续十几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在世界银行针对183个经济体发布的《2012营商环境报告》中,香港仅次于新加坡排名第二。对于香港的营商环境,3000多家驻港中资企业或许有着更切身的体验。一家来自内地的健身器材公司从2008年起进入香港市场。让这家公司负责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香港分公司的财务报表“往往都很干净”,没有任何其他开支。

香港政府对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和市场界限有比较清晰的界限。但凡微观个体的决策,如创建企业、投资经营等,政府既不给予反对、也不给予支持。通过为微观个体创造更自由、更大的决策空间,如减少行政审批,为商业活动创造施展空间。

而在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会站在市场和企业的前面,完成市场无法完成的任务。对民众而言,这是基本福利体系和公共设施的改善,建立公屋计划:而对于企业而言,则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政府决定以财政为中小企业建立1000亿港元的政府担保计划,保证如果银行借款给中小企业出现坏账,那么政府愿意承担80%的亏损。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财政司力排众人对政府干预市场的恐惧,动用外汇储备入市对抗投机资本。而在危机结束后,港府如约退市,以出售官股的方式将受益还富于民。

如今,自由市场已经成为上至政客下至平民百姓所坚信的“香港精神”,而自由开放的中环几乎成为引领亚洲地区怀志人士施展抱负的舞台。大型商业集团往往将中环定为亚洲总部所在地,中小微创业者则将这里作为人生起点的赛场。究其原因:“积极不干预”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繁荣之后,精英与平民共舞的文化饕餮

中环繁荣的商业和金融经济中杂糅着精英阶层推崇奢华物质的文化,也包含着平民草根在街头巷弄顽强生存的精神。

作为一个CBD,它集合了各样全城之最,像所有成熟的CBD一样,它本来就是一个highly expressive(高度表达)的地方。由于香港所奉行的贸易零关税政策,使得世界各国的商品纷纷汇聚于此,而中环就像这个城市的中心舞台,所有最好最美都要在此倾力演出。置地广场的LV手袋、Tiffany的钻饰,装饰着中环OL(office lady)的梦想。

太子大厦一楼商店林立,不少世界知名品牌都将旗舰店开在此地,RALPH LAUREN、CATIER、HUGO BOSS等等,你能想到的超高价名牌这里都有,到处散发着奢侈和豪华的味道。CATIER旗舰店,上下两层,是仅次于东京和纽约的CATIER全球第三大专卖店。这里展出的镇店之宝、全港独家的古董系列,必能让你了解到奢华的真正含义。

中环商务办公和购物娱乐功能融为一体。这里聚集了众多世界名牌的大商场与单独门面的旗舰,既有物质主宰的奢华世界的一面,也上演一幕幕普通游客疯狂购买打折物品的场景。然而有趣的是曾有人统计发现,免税带来相对便宜的价格不仅没有降低个体的消费总额,反而带来人均消费额的上升。

或许“免税的天堂”本身就是一剂诱惑的迷药,让人们本着省钱的目的而不知不觉又掏出了钱包,为了省得更多而买得更多。这也成为刺激香港商贸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交易成本的降低往往带来交易额的上升。

中环的消费文化以及精英文化下,每个人都难以摆脱这种价值观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评价,所以要活得体面,也有义务体面。中环人处世,怕输钱怕输面,对于某些人,中环可以说是一处叫自卑者更自卑,自大者更自大的地方。商业极度繁荣的背景下,这座商业的围城,从外看是高薪、高阶层、豪宅豪车这样让人欣羡的生活,从内看则是高密度、高竞争下游走在刀口之上的生活压力。非得在这么一个高度竞争性的繁华之地,才显得出雄才伟略,才成就得功名。

中环,是所有心怀抱负或者好高骛远的企业和人才的踏脚石,以及终点。

与精英文化相对的是中环CBD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文化。在香港,如果你想吃到最美味、最地道的本土美食,一定不是在豪华酒楼和餐厅,而是街头巷尾的凉茶铺、茶餐厅、面包房、外卖店,甚至是大排档。如果你走进位于中环的威灵顿街,就会发现在中规中矩的商务楼宇之间,居然还隐藏了如此一副截然不同的市民生活画面。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些店铺普遍店面狭小,装修简单而朴实。踏进店铺门,你就能看见店家老板在店铺里供奉的关公或者观音。

香港天生拥有着对美食创新和烹调技巧精益求精的文化,早年无数白手起家的香港人就凭借一部手推车,一个排挡位,一个外卖电话做起了仅为生存的小生意,用最普通的食材原料为食客烹制出过口难忘的佳肴。而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店铺最终在苛刻的香港人口味中做得越发红火,有时甚至一座难求。

你可以在中环的威灵顿街吃到百年历史的云吞面,也能在皇后大道上买一杯地道的奶茶。无论是附近上班的商务白领还是天南海北的游客,都将寻觅街头巷尾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美食作为乐趣之一。人们会放弃豪车,选乘香港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有轨电车“叮叮车”,穿梭于繁华高楼与市井巷陌之间,思量也许下一站的街边就有你梦寐的小店。至今,叮叮车仍是香港最便宜的公共交通工具。

中环的密集人流量为这里的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生意带来了优厚的利润空间,而这些平民化的餐饮店铺则反过来成为中环CBD别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为紧张而死板的商业活动区带来一丝平实、休闲的生活清风。

工作与生活,一快一慢之间的优雅从容

高度竞争让香港中环随时处于快节奏的工作中,西装革履的白领腋下夹着公文包,一边咬着三明治一边在公路上狂奔是每天早晨街头司空见惯的场景。中环地铁口前总是不缺急行军式的人群。八成以上的中产阶级承认自己有心理压力,其中三成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考虑到中环作为弹丸之地中的弹丸之地,每天处理世界各地数以百亿港元计的资金往来,连续三年完成IPO募集金额的全球之首,拥有全球100家最大银行中的70家设立分部,就能理解高强度工作与中环几乎是密不可分的。

白天的中环,满布着快节奏的商业;而夜幕低垂时分,中环摇身一变从职业经理人的西装革履转变为夜风中微扬的裙角,霓虹下的轻启的红唇。它的魅力在于从不吝啬于将慢生活的情趣赋予快节奏的工作,日夜更替将二者合而为一。白天是CBD,夜晚又是CED(Central Entertainment District,中心娱乐区)。白天交易广场的股市厮杀后,夜晚又可在兰桂坊作另类的宣泄。日与夜,情与性,权力与欲望,股票与酒精,中环面目多变,虚实并置。大概没有别的CBD,像中环那样,同时虚幻与现实得那么彻底。

提到夜生活不得不提酒吧,尽管湾仔、尖沙嘴等地都有大量酒吧,但名气最大、最富特色的酒吧区非兰桂坊莫属。位于中环的兰桂坊,街巷短小狭窄、呈L形并用鹅卵石铺成,两边满布西式餐馆和酒吧,店家的名字和装饰都十分西化,洋溢着特有的欧陆风味和异国情调,被誉为香港特有的文化特区。下班之后脱下西服铠甲的白领精英们, 追求品位消闲的中外人士都聚集在这儿谈天说地,形形色色的拿着酒瓶的、在酒吧门口围成一圈聊天的帅哥美女已然成为一道风景线。

晚上9点开始,则有许多时尚新潮的年轻人及外国人来酒吧饮酒娱乐,灯红酒绿,五光十色,愈夜愈精彩。最热闹的是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兰桂坊节、食品节等等,兰桂坊都要举行街道嘉年华会。年轻人的开放与包容将兰桂坊的多元混搭风格诠释得淋漓尽致,你可以看见戴着名表的男人在兰桂坊买几十元的塑料拖鞋,也可能发现拿着名包的女人淘了一件不过百元的裙子。

中环固然以其密集、繁荣、高端的商务和金融业务而出名,但纵观中环的生活,这里从精英文化到草根精神、从快节奏工作到慢节奏生活、从奢侈到平凡之间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中环的街头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衣着服饰的人,中环是个商务区,却又不完全是个商务区。

事实上,每一个香港生活或旅游的人都喜欢这样复合、多元的风格,它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城市,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化机器。快节奏的工作,慢节奏的生活,在这一快一慢之间,正是香港人建设城市的智慧。

(作者单位系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香港中环:商业围城但并非文化沙漠 的资料
· 人民日报治理之道: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 [2016-05-24]
·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城市风貌规划编制年底完成 [2016-05-26]
· 探寻苏州三山岛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之路 [2015-09-09]
· 新能源有轨电车开发及应用推广的商业模式研究 [2015-08-27]
· 张兵-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网络保护 [2015-08-27]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