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科学决策的理念。城市水系治理是十分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仅考虑防洪的治理是片面和落后的理念,城市水系要综合治理和修复,全面支撑城市和区域发展,必须在治理的顶层设计、规划、布局、技术手段、社会参与、专家知识、多学科联合等方面,全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使城市水系治理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总的来说,城市化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水系治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定要从理念上全面提升对水系治理工作重要性、战略意义的认识。要用先进的理念统领水系治理工作,使其发挥推动城市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健康、提升城市品位、保障城市安全等综合效益。
城市水系治理的总体设计和技术
目前,我国城市河段的水系治理有七个层次,由下到上分别为:(1)防洪和供水;(2)水污染的治理;(3)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水景观;(5)挖掘水文化;(6)河流的交通系统功能;(7)河流两岸滨河土地的重新整理、规划和建设。
(一)基于问题导向的方案总体设计。水系治理的技术方案要根据城市水系面临的问题合理选择,有防洪问题的,要运用蓄、排、引、渗等综合手段;有污染问题的,要考虑截污导流、生态净化、水处理、再生回用等多种方案集成;有景观问题的,要实施岸线划分、河滩清退、生态岸线、人工步道、湿地公园等建设。
我国城市水系面临的各类挑战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河流湖泊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是制约城市水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城市要实行长远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住和发展环境,必须做好水的文章。治理方案要遵循问题导向性原则。
1. 城市发展与空间布局方案。城市水系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水系问题往往根源于城市的盲目和片面的发展。因此,要从思想上改变低层次的城市规模扩张思维定式,从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入手。
2. 洪水风险与挑战。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洪水风险在不断加剧。城市面临日益严重的洪水风险调整。应对洪水风险的方案是,保障河流空间,为洪水预留调蓄和排泄的通道。严格控制滨河滨湖开发活动,保证河流自然过程的安全,五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线以下不允许建设永久性工程,恢复河流自然调蓄雨洪的功能。
3. 水质风险及饮水安全。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污染等问题仍是城市河湖的顽疾,是中国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对此的应对方案是,强化城市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后的再生回用率,减少污水入湖入河量,减轻城市污染对河流的压力,改善河流水质。低目标是消除黑臭现象,中目标是满足接触性景观用水水质,高目标是满足鱼类水质需求。
4. 河湖空间挤占与景观破坏。一些城市河流整治项目存在河道渠系化、河流湖泊化、植被非本土化、岸线功利化的倾向。对此的应对方案是,遵循河流的自然规律,在土地利用方面,为河流保留基本空间,岸线和滨水区应尽可能自然、多样、亲水、优美,满足居民贴近自然的需求。建立便捷、连续、多样化的游憩交通体系,增加河流可达性。建设“开放的、有人性化、有地方性”的公共空间。
5. 水生态风险。城市水系其生态系统应与流域所在的生态系统相协调和适应,尽可能多样、自然、土著。目前的城市水系生态系统受外来物种入侵严重,本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物种单一,抗风险能力脆弱。对此的应对方案是,强调多样化、自然本地特征为主,减少外来物种。缺水地区,要充分考虑植被的耗水规律,体现区域特色,彰显城市个性。将城市融入本地生态系统大格局中,降低生态风险。
6. 水文化保护危机。水系承载了人类漫长的历史与文化,尤其是中华文明,很多城市河流和湖泊记载了人类与水共存的漫长历史进程。随着建设活动的干扰,河湖的历史文化特征受到严重破坏,水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危机。对此的应对方案是,强化河流文化性,重视水文化方面历史遗迹的保护,建立沿江文化遗产廊道,创造有特色、有个性、有内涵的滨水区,传承城市人文社会发。
(二)基于水循环理论的水量调控技术。水系治理要遵循水循环的基本规律,按照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的系统结构及功能特点。从保障城市长远发展和安全出发,进行科学调控和合理配置。
1. 城市水循环系统构成。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自然水循环系统和社会水循环系统。自然水循环系统有降水、蒸发、入渗、产流、汇流、补给、排泄等基本要素。有了城市之后,在原有的自然水循环框架之下,产生了城市的社会水循环。社会水循环包括原水分配与调度过程、用户用耗水过程、污水排放收集过程、污水处理(再生)过程、再生水配置与调度过程。社会水循环从自然水循环的水源地取水,向其受纳水体排水,产生了自然水循环和城市社会水循环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规范人类涉水行为,把向自然的取水量和排放污水量压缩到最小,使由于人类活动新产生的城市社会水循环尽可能减少对原有自然水循环的干扰。
2. 城市水循环总体特征。自然水循环的人工特征明显,下垫面水文调节能力弱,产汇流历时短,地表产流系数大、地下水补给能力差。社会水循环过程为区域主体水循环过程,供水主体源自区外或过境水。用水高度集中,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要求高。废、污水集中排放,污染负荷贡献大。自然水生态人工化,水生态系统极为脆弱。
3. 城市水循环调控技术。多水源联合调度技术保障城市环境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闸坝联合调控技术“让水活起来”。社会水循环的管理调控技术通过系统管理技术方案,压缩社会水循环通量,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能。
(三)基于过程控制的水环境治理技术。重视水污染处理处置研发,缺乏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和水循环系统协调发展的成套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和管理体系。
目前在水环境治理的过程控制中,尚存在以下问题:标准不合理,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怪圈。尚未形成“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水环境质量”的总量监控体系,不能够对污染物排放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没有建立起多尺度、多信息源的环境监测体系,水污染事故的“监控、预警、应急”三位一体的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由于污染源监控手段落后,监督执法依据不充分,给部分企业偷排提供了机会。
(四) 基于自然完整性的水系修复技术。
1. 水质处理技术。物理方法包括清淤换水、人工增氧等;化学方法有化学除藻、絮凝沉淀等;强化生物技术有生物制剂、渗流生物膜净化床;生态技术有人工湿地、植物净化、土地过滤、稳定塘等。
2. 生态护岸技术。在边坡处理上,主要有植物护岸、山石护岸、混凝土护岸、卵石缓坡护岸、生态砖护岸、覆土石笼护岸、生态袋护岸等。
3. 雨洪处理技术。包括雨洪收集技术,建设合理的雨水管网,对地表径流和降水进行收集和储藏;雨水渗滤系统,雨水通过多重过滤净化,汇集到雨水收集池;雨洪利用技术,经过过滤和其他净化处理,用以补充观赏水景、浇灌小区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小区居民洗车和冲马桶等多种用途。
4. 景观处理技术。滨水景观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类:平台栈道、码头;瀑布、跌水;水中景观处理;树岛;水底景观处理。
在水系布局中,应注意如下问题:(1)统筹协调:兼顾城市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生态、娱乐、开发等不同功能的要求;(2)水空间保护:应严格执行有关城市水系管理办法的规定,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特别要注意对城市湿地的保护;(3)水资源条件:对城市水系的改造应充分考虑水量和水位需求,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干旱地区不可过度建设人工水面;(4)河湖连通:宜通过适当的河湖贯通,扩浚等工程手段,形成以主干河道为主,分支河道为辅,河湖连通、蓄引排畅通的水系格局;(5)自然完整性: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塑造自然式地形,减少水工构筑物对景观的负面效应;(6)文化保护:水系布局应尽量尊重原自然水系系统,减少人工调整,且与城市文化定位相符,避免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水域造成破坏。
我国城市水系治理在遵循水循环、水化学、水生态完整性理论基础上,要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工艺。目前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信息技术、多目标群决策技术、材料科学新技术、绿色节能新工艺等领域的创新性不足。城市水系治理规范尚不系统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