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商城”的湖南洪江古商城文化旅游区项目拉开建设序幕。据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当地将再现“帆樯云集、货财辐凑、商贾骈集”的明清时期旺景。
这个投资近50亿元的项目号称将延续我国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本色,复原水运码头,再现商贾云集码头的繁华盛况。同时,这里还将建设一个集历史古迹、民俗风情、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新景区,解决景区停车难、游客承载局限性大、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一边是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历史文化街区频频告急,一边是投入巨额资金仿制古城遍地开花。这自然应当引发更多人的“冷思考”。
长沙市城市保护和文物保护专家陈先枢表示,以前这种复古通常为对个别建筑的整修,而今复古已经不满足于小修小补,变为一片区域甚至是一座城的修复甚至重建。而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初步统计,正有不少于30个城市已经、正在或谋划加入这一古城重建潮。
古城“复古热”背后折射出庞大的旅游需求与古城相对有限的游客容量的矛盾。飙升游客数量在拉高宾馆入住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给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年,花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陈先枢说,由于规划短视、人为拆毁等原因,不少历史文化街区正在消失,但用仿古建筑来恢复古城只会带来更大规模的破坏。这些资金应该用来保护真正的遗产,而不是推倒重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必虎表示,一个古城墙,哪怕只剩下遗址、只剩下城根角,抑或一砖一石,都仍是历史信息的一种遗留。现在有些城市的复建却一点找不到当年古城的影子,只知道位置在哪里,然后按照古代的风格把它建起来。但它是现代的建筑、现代的材料和现代人的劳动,与古代几乎没有关系。
对于古城重建,网民一边倒地反对。有网民表示,地方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总是捉襟见肘,复古城市却是动辄大手笔,复古借债争资只会加重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