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但人口规模的指标并不好控制。
陈刚:过去很多规划是一个扩张性规划,提出人口目标,但没有完全控制住土地,甚至根本没有控制住产业。若产业规模、土地规模不控制,这一系列目标之间是矛盾的,人口规模本身就无法控制。所以现在要提出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布局 生态农业空间切开城市“大饼”
新京报:“摊大饼”的城市空间布局一直是令北京头疼的问题,这方面会如何解决?
陈刚:规划修改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布局合理。我们总说,特大城市容易走到一个“摊大饼”的空间布局模式。怎样真正转变城市发展的模式?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要控制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保护住这个空间边界,用这个边界来分割城市。
所以,这一版规划要把这张“大饼”切开,用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来切。现在要做的一项工作是把现有的生态和农业空间进行测量、标识,划定不可侵犯的红线,把发展的活动束缚在这个界限中,这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住“摊大饼”的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如六环以外,还存在一些宝贵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过去规划中很可能把它们划到了某个园区、某个小城镇建设用地。这一版规划中,必须首先把这些绿色空间抢救性保护起来,再研究城镇用地边界在哪里。
新京报:京津冀的协调发展是否也纳入到规划修改中?
陈刚:京津冀统筹是这一版规划的重要内容。规划层面上,三省市已建立了统一的规划平台,由三地规划院一起正在做京津冀城市综合规划,把过去国家做的主体功能区,国家发改委做的首都经济圈,清华大学做的京津冀等各类规划进行综合。在这个规划的前提下,要建立三省市城市规划建设协调机制,三省市主管市长、省长定期会晤,已开了第一次会。主要协调区域重大的规划建设、布局问题,包括区域之间的交通、生态保护,城镇群的布局,避免各自为政。
中心城 建筑扩建将收高额补偿费用
新京报:修改后的规划将如何实施?
陈刚: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来使规划具有刚性和约束性。规划修改完成后,会通过人大立法、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来促使规划实施。
比如规划会提出,中心城人口和建筑容量要控制,鼓励产业和人口的转移。这里面除了行政手段,还要有经济手段。例如,在城里如果增加建筑容量,会制定收取比较高昂的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补偿等多种费用,使其发展动因受到约束。而如果在郊区或适合发展的新区发展产业,会给你相对宽松的空间,降低你的成本。
现在走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行政方面,利益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为什么都不愿意出去?是因为在城里配套都是齐全的,增加几层楼、就地翻建,成本费用很低,但回报很高。所以,中心城产业调整,要多用经济手段,包括小商品市场的调整。现在为什么能存活这些产业,实际上回避了很多环境成本、管理成本、基础设施成本。很难设想在如此繁华的区域,能存活这样的产业。当然这是历史形成的,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