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城镇化建设实践调查
龙海波
贵州作为多山地区的西南内陆省份,既面临可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严峻的外在形势,也面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自身财力不足的内在压力。在这样一个地区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城乡规划编制的“贵州特色”
城乡规划在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能够体现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贵州立足自身省情,坚持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十二五”期间,先后组织编制《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1—2030年)》、《黔中经济区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规划项目,注重山地资源的特殊性和区域空间的异质性;着力优化城镇化区域发展布局,积极构建以贵阳中心城市、贵安新区为核心的黔中城市群,逐步拓展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综合发展体系。“贵州特色”主要体现在:
——突出“山地”特色
多山地区的地理属性和欠发达的经济约束决定了贵州不能沿用“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而适合依托山水自然阻隔、探索“蒸小笼包”的新路子。特别是在平原耕地稀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向山要地,实行“城镇上山”和“工业上山”。此外,在城市建筑风貌上主张“道法自然”,打造融合山水风光、民族风情、时代风貌的特色小镇。例如,黔东南州发挥山形水系的地貌特点,苗寨依山而建,侗寨邻水而修,规划建设山地新型城镇,将山水、田园、村落、都市融为一体。
——彰显民族文化
贵州将民族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乡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不同地区都突出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将建筑学与美学有机结合,采用民族建筑的成熟元素和符号,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黔东南州按地域和民族分布情况,在城乡规划编制中专门划定苗族、侗族、苗侗结合等建筑风貌控制区和徽派、清水江木商文化建筑风貌控制区,形成多元建筑文化并存的布局。
——强化生态人文
作为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贵州始终重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实行环保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同步编制,加大城市绿地的营建力度。与此同时,还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与保护,在城镇化建设中注重城市品味培育和文化软实力打造。例如,铜仁市专门针对旧城区改造提出“两增、两减、两保”的规划原则,即增加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减少建筑物总量和城区人口总量、保护历史文脉和山水河道。
产城良性互动的主要载体
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过程,注重产城互动、强化产业引领作用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内涵。贵州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城市与工业园区互动发展、产业布局与城镇体系布局有机结合,主动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逐步吸引人口向非农产业聚集。在具体工作中,贵州以“五个100工程”为主要载体,其中,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是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特色示范小城镇和100个城市综合体。此外,贵州还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主要表现在:
——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
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入手,将产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范围实施统一管理,推进以路、水、电、气、治污、环保、通信、网络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配套必要的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避免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弱化。积极发展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引导中职学生、本地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目前,贵州已规划建设111个园区、20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上半年,现有产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1.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6%,新增就业7.9万人,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31.4%。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重点打造100个特色示范小城镇
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和“六型”小城镇(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的特点,遴选100个示范小城镇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层级档次,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具体举措包括:提升优化100个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完成100个示范小城镇详细规划;实施“八个一工程”,即建设或完善一个路网、一个标准卫生院、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市民广场或公园、启动一个污水处理设施或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一个敬老院、建设一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公开竞争的资金分配机制。目前,贵州已遴选出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和70个市(州)级示范小城镇。
——重点打造100个城市综合体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集合三种或三种以上功能(比如商业、办公、酒店、餐饮、文娱、居住等),依托大中城市枢纽位置,重点打造若干互为价值链、各类业态高度集聚的建筑物或建筑街区。按照体现山区城市特点、民族文化特色和生态文明特征的要求,探索具有贵州风格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新路子。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贵州相关部门坚持分类指导,从商贸、居住、会展、旅游、文化等方面进行功能区分,每个城市综合体在规划设计中至少应用3个以上山地自然资源景观元素、历史民族文化元素和建筑符号,增强城市的可阅读性和可识别性,以期实现城市综合体错位发展。目前,贵州已遴选出129个项目纳入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基本实现了88个县全覆盖。
——加大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
重点推进以贵阳—安顺为核心,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中心城市为支撑,快速交通通道为主轴的“一核三带多中心”黔中城市群。各中心城市推进城市骨干路网和区域城际主干道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旧城区、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有机衔接。依托主要交通干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贵阳—遵义、贵阳—都匀凯里、贵阳—毕节经济带和新型重化产业发展带、现代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发展带、特色产业发展带,切实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和城市人口集聚能力。
城乡统筹推进的主要做法
贵州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补齐民生短板。近年来,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投入力度。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土地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正在加快推进兴义市、金沙县、花溪区等11个县(市、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逐步夯实公共服务平台基础
将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社保经办、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职能延伸到基层平台。目前,贵州省各乡镇、街道均设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金保工程业务专网”已覆盖绝大部分乡镇、街道、社区,初步构建“服务向下延伸、数据向上集中”的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