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以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导向,深入推进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放心保)工作,进一步完善不同群体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城乡劳动者无障碍自由流动提供政策支持。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试点,推动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工作。出台《贵州省工伤保险条例》,率先在全国实现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不断优化各类教育资源配置
针对“深山老林”的恶劣自然环境,贵州省确定了“小学到乡镇、中学到县城、相对集中办学”的思路,逐步改变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点分散的现状。启动教育“9+3”计划,提出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实施三年免费中职教育,加快中职学校基础建设,逐步扩大中职学生规模,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目前,正在推进清镇职教城建设,有条件的部分市州也在产业园区周边规划建设职教园区。
——切实加大乡镇医疗机构投入力度
针对乡镇医疗卫生条件长期滞后的局面,贵州省专门组织编制《贵州省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规划(2013—2015年)》,每年省级财政专项投资2亿元用于中心乡镇卫生院达标改造,其规模分类、服务内容采取“先按服务人口定床位规模,后按床位规模定建设规模”,真正满足乡镇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与此同时,还加大对乡镇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指导中心,切实发挥疾控、妇幼保健等专业卫生机构的作用。
——积极开展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探索
目前,黔东南州正在探索逐步开放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的落户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可凭居住证享受城镇户籍待遇,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权等方式进行流转;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市居民的,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允许其每年自愿选择城市社保或农村社保。此外,榕江县以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为基础,用城镇保障房安置农村生态移民,积极探索“2+5”农民进城模式,即保留农村产权(自有住房、土地)和计划生育两项农民待遇,增加就业、就医、入学、住房、社保五项市民待遇,切实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贵州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建设始终,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石漠化治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营造绿色、优美、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中取得新进展。
——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
以花溪国家湿地公园、小车河湿地公园等城镇景观休闲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逐步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以“魅力乡村”建设为平台,加大各类村庄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全省101个示范村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制定全国首部关于绿色小城镇建设和评价的地方标准,将具体落实情况作为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遵循“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技术设计,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打造100个城市综合体。
——探索高效利用土地新模式
积极开展低丘缓坡开发试点工作,紧凑规划、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目前已平整土地2199公顷,其中2068公顷土地已提交项目单位使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石漠化和坡耕地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进一步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土地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遏制。例如,毕节试验区近年来采取的“十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成效,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36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789平方公里。
——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自2007年贵阳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以来,逐步确立了“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总体目标,制定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三步走”路线图,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组建“两湖一库”(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管理局和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和审判庭。通过理顺部门职责强化环保力度,形成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强大合力。此外,连续五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搭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2012年年底,《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贵阳市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正在积极稳步推进。
贵州城镇化探索的几点思考
2012年,贵州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6.5%,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比,仍有16.1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分布与生态、扶贫需求之间的空间错位仍在持续。生态承载力较强的贵阳、遵义等中部地区城镇化带动的辐射范围逐步扩大,农民脱贫致富效果明显;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对农村发展带动不足,生态修复压力依然很大;作为贵州农业主产区和旅游经济带的东北、东南地区,城镇综合承载力较弱,农民收入提高相对缓慢。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推动效应呈叠加、分散态势。资源依附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增长带动趋于常态,传统优势有所降低;而技术主导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尚未显现,已规划建设的111个产业园区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三是人口转移规模与城市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更加突出。除“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外,多项市政基础设施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受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滞后的影响。中小城镇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相对较弱,虽然在户籍、土地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尝试,但人口转移的总体方向仍然偏向省会中心城市,贵阳、遵义等城区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味追求城镇化率,而是重视城镇化质量。贵州城镇化建设好的实践做法值得推广,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可回避,有些甚至是具有潜在风险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对人口集聚过程中市场与政府的定位进行有效界定
坚持统筹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与人口流动控制,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生态极度脆弱区域的农村人口,政府要做好整体搬迁和就业安置工作,加强对人口有序转移的分类指导;对于中心城市周边和次区域地区的农村人口,政府要做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用市场的手段解决人口集聚和自由流动问题,探索政府灵活购买服务的新路子。
——对主要载体背后的风险流动进行科学评估
选择适宜时机对“5个100工程”在各区县的分布情况及内在协同作用进行评估,特别是对已经出现严重同质化、产能过剩的产业或园区以及机械追求建筑标准统一性而割裂原生态文化的城市综合体或小城镇进行风险预警。在打造“100个产业园区”的过程中,要警惕急于求成的主观思维,防范比邻区域项目招商出现产业雷同现象,避免出现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
——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资源配置采取差异化手段
土地供给方面,在保证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采取土地差别化供应政策进行用地规划管控,鼓励开展低丘缓坡开发试点;环境保护方面,一些生态脆弱地区要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对城镇分布与生态、扶贫需求的空间错位区域要建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切实发挥政策导向和财政杠杆作用,探索以区域政府合作、市场政府联动方式共建共享公共资源。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
注:“五个100工程”是贵州省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支撑点和发展增长点,是推动发展的大平台、政府工作的大擂台。其具体内容包括: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特色旅游景区、100个特色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