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城市规划 >>
 
评论观点: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时间:2013-12-2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简言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基础

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基础,在于聚合城乡人文与自然优势,共创城乡居民美好新生活。这一价值取向完全符合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要求。在初级城镇化阶段,以城镇对农业经济社会的延伸、补充和提升为主,初级发展层次上的城乡互动协调、互利共赢成为其基本特征;中期城镇化阶段,城市相对独立于农村社会经济之外急速发展,经济社会资源大规模向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过度集聚,在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的同时,城镇化的集中发展带来城乡分割;后期城镇化阶段,城市通过高度的集聚发展,资源要素出现溢出需要,与之相伴出现城市向农村的空间扩张和资源要素扩散,城乡融合趋向更加明显,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类社会这种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城镇化从根本上改变并不断创造着新的人类生产生活,不断集聚集成、提升创新优质的经济社会要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进步、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社会财富急剧积累,充分体现和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实现美好新生活是城镇化不断追求的目标和不竭的动力源(600405,股吧)泉。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城镇化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城市病”: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医疗等公共设施不足、建筑强度大、城市空间被压缩、生活紧张焦虑、邻里亲情交流缺乏等。城市“摊大饼”式的建设,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聚集加速,使得上述“城市病”问题日积月累,陷入一种非良性循环状态。这也使得人们对城镇化的价值产生动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向往。所以,我们认为城市发展,既要有发达的科技、教育、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又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城镇化就是要让同一个区域范围内,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都要享受这种美好生活。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型城镇化的价值。

以陕西西咸新区为例,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之际,陕西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重要战略机遇,举全省之力开发建设西咸新区,针对我国现阶段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努力将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示范区和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范例。

西咸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将“大开大合”作为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发展形态,着力构建以实现城乡融合共荣、城乡居民美好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基础。

“大开”,即水为脉、绿为基、路为廊的广阔空间延伸。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渭北帝陵风光带、周秦汉古都文化带为支撑形成“人”字形大遗址保护带,形成开敞疏朗的空间格局;二是重塑渭河、泾河、沣河三条绿色生态长廊,贯穿于城市组团之间,营造大水大绿的生态环境;三是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使新区成为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菜篮子”基地和现代都市农业基地;四是通过建立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城市轨道、大运量公交等多种现代交通方式及其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新区内外部的高效连接并融入到国际化大都市交通网络中。

“大合”,即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功能高度复合。主要体现在:一是土地利用集约化,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二是城市功能综合化,构建“城市组团+优美小镇”的发展格局,各组团和小镇功能齐全相互配套,可以满足就业、生活等各种需求;三是生产生活循环化,构建生产生活循环经济模式、天然集雨与水循环利用模式、天然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节能模式等;四是城市空间复合立体,建设居住、消费、休闲、生产、生活综合配套的立体化功能建筑群,实行交通、储运、商务等立体化空间利用,建设多个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宜人舒适的自行车道、景观步行道等慢行交通系统。

按照“大开大合”的建设理念和发展形态,西咸新区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构建点状布局的市镇体系,开阔田园和山川水系衬托其中,成为城园交错、城乡融合的现代都市新区,形成集约节约、清新优雅、便捷舒美、健康时尚的现代都市美好新生活。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

——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当代居民追求现代服务和田园生态兼容美好新生活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互动相融的过程,就是城镇与乡村这两个不同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新型城镇化不是城市“吃掉”农村,而是城乡融合共生、实现城乡一体。其实质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空间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西咸新区在建设中始终贯彻城乡一体共赢的理念,在发展形态上,将城市组团镶嵌在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之中;在满足人的需求上,注重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让居民享受现代服务和田园生态兼而有之的新型都市生活;在产业结构上,把现代农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

在探索城乡一体共赢过程中,西咸新区重点抓住“两转化”,即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民转化为市民、农业转化为城市产业”的问题。

一是让农民带着劳动力和土地两个资本进城。一部分农民通过教育、培训转化成城市产业从业者,进城后仍然保留所承包农田,可以自耕,也可以出租或入股经营。一部分农民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成为职业农民,少量的专业户可转为农庄业主。让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不再游离于城市产业之外,既能共享土地增值的红利,又能分享城市产业发展的红利。二是将城市资本、消费引入农村,加快发展新业态。发展现代田园农业,既不是以户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也不是以简单的量的规模为特征的大田农业,而是集一、二、三产特色于一体,小集中、大分散,高就业、高附加值的复合农业,达到或接近城市产业平均收益水平。明确城市边界,城镇周边就是农田,而且是法定不得侵占的农田,在这种预期下,鼓励城市资本、消费流向农村和农业,农民也会对农业进行长期投资。

——节约利用土地与提高人口承载能力相一致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而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土地,在空间和时间上充分挖掘城市土地潜力,获得城市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据统计,土地城镇化速率与人口城镇化速率的比值,1990-2000年是1.71倍,2000-2010年上升到1.85倍。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为此,要在城市建设区合理规划居住、消费、休闲、生产、生活综合配套的立体化功能建筑群,实行交通、储运、商务等立体化空间利用,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生活等各种需求,提升经济社会综合功能,促进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在节约利用土地和提高人口承载力方面,西咸新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走传统“摊大饼”式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布局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紧凑集约的城市群落,建设高度集中、立体发展、具有综合功能和人口承载力的核心城区;限定城镇发展边界,严禁在建设区外侵占耕地,通过村镇适当合并、土地复垦、农业现代化等途径,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以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带、河流生态廊道、都市农业园区营造绿色田园景观,实现节约利用土地和提高人口承载力的双重目标。

——产城一体化

城市建设要优先考虑就业导向,将城市生活半径与就业半径相结合。因地制宜,从资源环境、区位特点和解决就业出发,在城市规划中将产业与就业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和“集约、集群、集成”发展产业。加强产业—社区型城市建设,增强产业集群和居民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功能,有效地减少交通和环境压力,克服“城市病”。要围绕产业集中布局和满足劳动力就业及其家庭生活条件、方式改善的需要,加强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都市发展城市组团,实现产城一体,让广大城乡居民避免在产城分割的格局中耗费精力,提升幸福指数。

 
上一页 页码:[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评论观点: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的资料
· 山东将建"一张图"信息平台 卫星实时监测城市规划 [2016-06-16]
· 打破“村村点火” 推动城市规划高度集约 [2016-06-16]
· 李群:高标准、精细化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2016-06-13]
· 2015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6-05-31]
· 徐振强:智慧城市生命力在于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 [2016-05-30]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