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城市规划 >>
 
学者谈城市发展:中国城市的当代性思考

时间:2013-12-24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物质形态的原始价值,在被直接继承下来的同时,物质的背景,如思想、审美意识、精神等我们看不见的非物质形态同样值得重视,这样的继承方式才具有完整性和生命力,这个继承是从混沌到有序的渐进的过程,关键在于寻找到显性或隐性的秩序。

在城市演化进程中,城市对于建筑而言,城市才是主体,是所有建筑的载体,建筑只是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元素。建筑若都各自为政,自我夸张,标新立异,那么,城市将成为毫无章法的城市摊子,或沦为毫无本体文化特征或个性的万花筒。

秩序应该从城市结构、布局和空间形态来做系统的深层分析。城市是不同时代建筑的有机集合,这种集合便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的一种积淀。作为城市之根,城市文化才是城市的本质所在,它要突出体现并得到妥善保护,才能是真正的城市特色和个性所在。城市是一个本体生命的系统,现代化不仅需要城市新建筑的集合呈现,更需要通过城市提高整体素质表达出来。

城市的形成发展过程包括历史、地域文化、物质积累、空间尺度、生活方式、民俗等等庞杂内容的共存,在时空上相互交错,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追寻其渊源,其混沌表面现象背后却有内在秩序。

用哲学的方式超越物质化内容,追寻其隐匿在混沌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发性逻辑和秩序,是一种不著条文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不可言喻的内涵和气质。在我们进行的城市形构过程当中,包括开发再开发,城市再生,延续发展等等,应该用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叠加在已有的混沌城市上面进行的城市可持续营造和形构,而不是一张白纸上,不顾城市现存形构的肌理,隐匿在无形的非物质基础上进行建造。在非物质背后的积累和空间上毫不相干地开展设计建造,打破城市原有合理的秩序是不可取的。

上海在城市改建形构中,高容积率和高密度带来的紧贴退界线而形成的建筑,已远远超出人们通常感知的上海原有城市的空间秩序和尺度,使人产生压抑感和窒息感。对比这种开发管理模式,世界上诸多优秀城市作品,例如巴黎,让人们感觉到它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秩序非常怡人舒适。沿海城市在旧城改建中逐渐认识到这些差异和成因,运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改造方式或形构方式也积累了城市的开发经验。

全球化的浪潮席卷我们的城市和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原本处在互不相关的无序状态中,而关系到城市和建筑本质的文化问题,更是被抛在了现代和创新的对立面,我们的城市与建筑被时代同化了,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沿海还是内地,新城还是历史文化名城,都有一副似曾相识的面孔。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不明确且还不连续实施,加之业主的标志性心态,建筑师的个性化标榜和急功近利的利益驱使,产生了无数与其城市和环境不相称的建筑,使城市面貌变得缺乏统一。建筑各自都在突现自己,光怪陆离,杂乱无章,一城千面,每座城市都像是一个万花筒城。

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普及,让我们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各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类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时空观的全面改变,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既带来了社会风险,又让世界越来越同质化,也会使社会财富进一步增长。

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用我们所见所闻而得的经验来支撑认识我们的城市在往哪里走,尤其在当下,当信息被极大解放后,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空间被当成了与主题互不相关的因素,原本程序复杂,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以致引起各种关系摩擦的空间造型设计变成了轻而易举的平、立、剖组合游戏。

城市介入,城市填空是在城市营造下游层面的边角废料中挖掘湮灭的城市亮点,难以切入到本质问题。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按当时领先的交通、功能整合、环境、空间(地下)的规划理念来开展,定位可谓超前。中心区运行20年,时至今日,显现其形式和表象大于内涵。

城市和关于城市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形态的变化会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改变,我们正经历的城市化运动是崭新的,但支撑它的理论基础却是相对陈旧的。现在所产生的建设新城市和继承旧城市是否能承载现代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应以信息时代的思考方式认识和总结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质,用批评的态度解读过去的城市理论和研究,建立自己的责任、理念和营造体系。

城市构筑的道德基础是对当代城市化条件下的人性的关怀,是让人性得到释放,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是现代人寻求基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经济基础薄弱,且蛙跳式发展的国家,城市化给人们带来巨大机会的同时,又成为对人性抑制,对资源毁坏的手段。

在现行的城市理论中,有担当反城市的成分,也有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不适应乃至相抵触的成分。建筑师应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来揭露和抵御这些成分,实现批判性的实践。

城市的形构和文化形成是一种延绵不绝的历史流程,历史的长河流进我们的身上并通过我们流传下去,我们只是历史组成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城市的发展建设被浓缩在极短的时间度上,所建设的效率会成为遗憾。这不仅只是形构式,是审美表象的遗憾,更多的是对城市本源的扭曲,生活质量的倒退。如果这样的做法一再扩大,持续蔓延,定会成为城市建设性的错误。

在充满了城市历史文化片段的基础上形成新空间的形构,变成为一个昨日和今日真正意义上的对打,这是一种新旧片段的整合,为这个城市系统注入活力和发展的自由度。新片段的加入尤其是新空间模式的形构,是对已有城市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新的诠释,是对已有城市空间秩序的新的解读,可能不带有任何文化的畏惧心理,也不意味着迁就和无奈的认可。

建筑创作的本质是超越每一个具体设计之上,对一个城市空间连绵不断的发展过程的一种形构建立或者是对旧结构的整合、续写、颠覆。这种思想方式是决定我们观察世界的重要因素,是对空间真实意义的一种判断,事实上这种思想演变要比时尚的思想慢得多。我们不以城市表象为切入点而是从城市和建筑的内涵为对象,就会发现城市内在空间结构彼此间不是如何不同,而是在一种文化内涵秩序上永远相同。

城市本源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地域文化受到舶来品的充斥,另一方面舶来品也在被本土异化,逐渐适应地域当代的内核外缘。

中国式的当代性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即使是使用相似的形式语言,中国国情下的当代文化,生活现状,审美意识与西方也有差别,我们有着文化上的独特视角,这也就使中国当代建筑有可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叙述。

认识和思考的思想火花产生于对中国大规模、快速化和颠覆式的城市化条件下相关问题的应答过程中。解答问题的命题源于城市,并作用于城市,不能也不可能从先前的知识体系出发,而是通过实践来不断深化完善的,尤其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特殊模式。中国建筑中最需要我们去解读的是城市问题,这也是当代一个最重要的课题。当代中国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最丰富、最复杂、最矛盾、最有趣的百科全书。

(日兴设计·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学者谈城市发展:中国城市的当代性思考 的资料
· 山东将建"一张图"信息平台 卫星实时监测城市规划 [2016-06-16]
· 打破“村村点火” 推动城市规划高度集约 [2016-06-16]
· 李群:高标准、精细化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2016-06-13]
· 2015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6-05-31]
· 徐振强:智慧城市生命力在于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 [2016-05-30]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