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化是典型的政府型城市化,政府角色如何定位,直接关系到城市增长的效果。观察和研究其它已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发达国家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定位、扮演何种角色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大有裨益。作为当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政府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制定政策
美国从未提出过城市化率、没有明确的城市化战略的概念,是不是说明美国没有城市化政策?美国在城市增长中,政府是不是一直都是无所作为?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
美国城市化早期阶段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城市聚落,17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奠定了美国城市体系的基础。19世纪开始的40年是美国商业城市化时期,到1840年代之后,美国迎来了工业城市化时期。1920年是美国城市化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美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0%。在这期间,美国的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主要是自发的力量所致,美国政府一直奉自由竞争、不干预的思想为圭臬,认为私人企业的市场竞争将一直引导美国经济走向繁荣。政府更多扮演被动角色。
而1920年代的大萧条是美国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美国的城市增长政策实际上开始放弃自由放任,转向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积极参与的新阶段。
从1929年10月起,美国进入大萧条时期。1929年美国失业率约为3%,1933年上升至25%。大萧条对重工业城市造成重创,如匹兹堡、底特律的失业率达到50%以上。大萧条还造成美国乡村至城市的移民、海外向美国本土的移民停滞不增,美国城市化过程放缓,城市增长严重减速。大萧条促使美国人开始反思新的城市增长政策。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其核心思想就是沿用凯恩斯对经济的干预。大萧条之后,美国又经历了“二战”中迅速恢复以及治理“郊区化”问题等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起起伏伏,但总体而言,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主动参与城市增长的程度比以前有明显提高,政府转变角色地位,通过制定与实施城市增长政策成为美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1920年之后的5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达到75%,成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与此同时,美国的城市化地区面积不断扩展,纽约等城市成为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世界城市,当初还是星星点点的一批大中小城市,连缀成世界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城市群、城市带、大都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