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城镇风貌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率,到2012年是52.6%,户籍意义上的城镇化率只有35.2%,中国社科院一份报告认为实际城镇化率约为42.2%。
我国政府对城镇化实施了强有力的调控,按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正因为如此,我国才没有出现日本韩国那样高度集中型、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也没有出现拉美那样超前、过快、过度的城镇化,导致低收入者“贫民窟”化;也没有出现美国那样分散、低密度、蔓延式扩张,导致过分依赖私人轿车这种机动交通,造成土地、能源过度消耗的城镇化。
因此,整体来看,我国的城镇化还是呈现出了一种较为健康的正态效应,特别是经历两次经济危机,在世界经济增长总体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然,不可否认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城镇化也积累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之路,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对于新型城镇化,我个人的理解是:新型城镇化,不能只“化”劳动力不“化”家庭,要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不能只造空城不聚人气,要有准确的定位和产业支撑;不能只铺摊子拼资源,要坚持集约、紧凑、低碳;不能只发展大中城市,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不能只有物化没有文化,要传承文脉,塑造特色,建设美丽家园。
根据上述理解,城镇风貌自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从字面意义上讲,所谓“城镇风貌”,就是风格和面貌;所谓“城市形象”,实际上就是形体和意象。其中,面貌和形体是同一个范畴,都是物质实体的存在;风格和意象,实际上就是上述物质实体存在为人所感受而产生的精神意识的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产生的反映可能会有不同,但这里面存在着并可形成集体记忆。
千城一面中的俗气、洋气和怪气
我们的城镇风貌和城市形象现状如何?如果你鸟瞰中国的城市,你会发现:城市变大了,到处都是新区、新城;城市变高了,有资料称世界87%的在建摩天大楼在中国,高度超过国际公认的152米超高层建筑,中国现在有356座,如果加上在建的超高层数量,5年之后,将达800座,是美国的4倍;城市变新了,中国城市里出现了很多新建筑,都是时尚的造型,亮丽的表皮,比国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如果你走进中国的城市,你就会发现:城市拥挤了,压抑了;城市病态了,不易居了,城市越来越不像自己的了,越来越一个样了。
上述诸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我们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走的是大拆大建的道路,不仅把祖宗留下来的历史街区、建筑文化遗存大量拆除,就连父辈们留下来的近现代建筑,乃至于我们自己建造的当代建筑,也难免“灭顶之灾”,原有的集体记忆场所不复存在,新的记忆场所又建立不起来。
我们经常说的“千城一面”,何谓之“面”呢?一曰浅薄俗气,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不少城市有一两千年的建城史,现在越来越看不到这些“城市大树”的年轮,也越来越看不到“城市老人”的皱纹和寿斑,看到的只是速生的混凝土森林,或是像激素催生出来的“速生人”,没有阅历,没有文化底蕴,有的是张扬的炫耀和直白的隐喻,因为浅薄,所以低俗。
二曰伪装洋气。在中国,你能找到若干个像美国国会大厦、法国凯旋门那样的建筑,能找到众多的罗马柱廊和意大利式花园,还能看到欧洲名城的拷贝件。连外国人都说从世界各地引进来的这些东西都是不真实的、毫无价值的建筑景象。实际上,我们戴着一副假面具、洋面具。
三曰故作怪气。不少公共建筑越来越失去东方文化所特有的端庄、文雅、细腻和精美,而是张扬、炫技,七扭八怪,张牙舞爪,各个神气十足,结果是乱作一团,怪里怪气。
这样的千城一面失去了我们的本色。我们城市的特色消失了,性格淡化了。特别是历史古城、文化名城,原来文化的厚重感没有了,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不足了,岁月淘选过程中沉留下的历史遗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盛行的仿古一条街、翻新的历史街区老建筑,给人的意象倒像是一夜之间搭起来的电影布景,这种缺乏内涵的“假古董”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沁入人心的深刻感悟和回味悠长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