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上入手
上述这些问题,从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城市形态结构失范,步入僵化的形式误区;二是城市风貌特征的趋同,丧失城市的地域特色;三是城市文化符号的缺失,少见城市的亮点与标识。讨论城镇风貌问题,我想可以从以上三点入手,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争取能做得更好一些。
第一,要顺应环境界面,以良好的生态支撑,科学构建城镇形态结构。形态结构是一个大的战略性的把握,一个城市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有没有特质的形态结构。而大的形态结构主要依托所在的环境资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必然要植根于一方水土。
城市要适应环境,与环境和谐共生。如果不是这样,就是“水土不服”,就会出现问题。水土资源我认为是城市界面的主要资源和重要元素,它影响城市的功能布局和路网骨架,并与它们共同构成城市的形态结构。因此一定要尊重环境,依托自然资源,顺应水土条件,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护好,不伤元气;其次要修复好,恢复生机;再次要利用好,使之与城市协调发展。
比如说北京,它基本上是一个平原城市,外围有山,所以有条件“摊大饼”并采用方正的路网系统,所以整体显得端庄、大气;上海也是平原城市,但有黄浦江,所以它会沿着黄浦江发展,显得比较自由、浪漫;重庆也有山有河,但山比较高,河是两条大江,城市布局只能是分散的,显得热情、多姿;而泰宁是山水环绕,非常有特色,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雅、清秀格调。
第二,要调度城镇空间,塑造具有特质的城镇风貌。规划好城镇空间系列,设计好围合空间的建筑和景观,对构建有特质的城镇风貌至关重要。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对城镇空间的体验和对围合空间实体元素的感知,产生城市意象,并形成记忆场所。
关于记忆场所问题,在欧美国家,不同领域的学者都曾提出过观点。英国历史学家认为,历史遗留的地方空间对于地域文化认同的构建有非常大的贡献,可以形成集体记忆;意大利建筑学家认为,城市空间肌理、广场等城市结构集中体现了每一个城市与文化身份;美国城市学家通过对什么样的空间形态能产生强烈城市意象的调查,并绘制认知地图,提出五种形态要素:边界、区域、道路、节点和标志物。地理学家提出场所文化认同的三个关键要素:物质环境的认识认同、行为的参与认同和情感与意义的体验认同;还有的学者提出,记忆场所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物质信息,还负载着大量的非物质信息——历史故事,这也是形成集体记忆的重要元素。
我们应学习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提高记忆场所对形成特色风貌重要性的认识,必须抑制大拆大建,加强对历史街区和建筑遗存的保护,维护好原有记忆场所,并构建新的记忆场所。这就要把握准城镇历史沿革、功能定位、空间尺度、建筑风格、绿化体系、公共艺术配量的差异性,营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城镇空间和景观单元。
第三要精心设计标志物,彰显时代精神、展示城市形象和表情。标志即符号,表明身份以示区别;符号具有惟一性而排他,拒绝复制、抵制相似。标志物要有可识别性,是可忆的,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一组,不可泛化;标志物属于精神意识范畴,应反映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体现主流意识、给人以积极的影响,释放正能量;标志物要有良好的通视条件,在布局上要与节点、通道和界面很好地结合,提高其影响力;标志物要得到共同的认可,而非自诩,也非刻意追求即可得,最终要接受历史和公众的选择。
总之,我们要有创新的自强、自信,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要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吸收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并不断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增强思辨、判断、吸纳和选择的能力,尽心竭力地保护好塑造好城镇风貌,建设好我们美丽的家园。
(根据作者在泰宁·首届中国城镇风貌高峰论坛的演讲整理)
宋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