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巴西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彻底的土地改革,高度集中的大土地所有制使得大部分良田掌握在大庄园主手里,其规模最大的可以达到几万、十几万公顷,而大量农民处于缺地少地的状态。农业机械化生产使得农村土地进一步集中,基本生产资料的缺少也成为推动农民大举迁往城市的重要原因。为从土地这个源头延缓过速发展的城市化,巴西政府曾颁布《土地法》,该法规定“政府有权依照法律条款通过公正赔偿征收农村地产”,对荒芜土地进行征收,并将征收的土地有偿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1999年,巴西政府增设了土地发展部,2003年,贫民出身的卢拉上台后启动了“全国土地改革计划”。这些政策促进了农村大片土地连块,可以进行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巴西农业也屡创佳绩,短期内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出口大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巴西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世界大粮仓之一,巴西目前已变成过去全球主要粮食出口五大地区的强大竞争对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与欧盟过去是世界五大粮食出口国),2012年巴西农产品出口再次创下历史最好纪录,全年农产品出口额达到958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进口农产品164亿美元,同比下降6.2%。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794亿美元。
二是实施旨在减贫的系列社会政策。城市高贫困率是巴西贫困问题的重要特点。这两届巴西政府为实现减贫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卢拉政府提出了“零饥饿计划”,该计划由食品保障、加强家庭农业、改善收入、社会动员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包括30多项政策和行动方案,具体实施则由内阁的12个部门协调进行。在这些政策中,“家庭救助金计划”最受瞩目。政府根据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未成年人数确定给予贫困家庭的救助金额度,领取救助金的家庭必须遵守以下前提条件:确保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入学权力,确保0~6岁的儿童接种疫苗,确保妇女产前与产后的护理。“家庭救助金计划”在改善收入分配不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完善不仅是制约巴西经济增长的痼疾,也是造成城市贫民窟问题泛滥的重要原因。2007年,巴西启动了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增长计划(PAC)”,其中改善巴西民众生存条件是该计划的目标之一,而增加贫民窟基础设施建设成为PAC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西借举办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罗塞夫总统于2012年8月公布了一个吸引665亿美元私人资本用于公路铁路和其他交通设施的计划。计划规定,大部分投资将用于铁路网的规划与建设,小部分将用于新建公路,以及改造目前的干线国道和建设国道复线。这些铁路和公路建设项目竣工后,将改善巴西当前十分紧张的交通状况,显著降低巴西产品的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允许私人部门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规定,政府将对新的铁路和公路项目实施招标,允许私人企业参与项目的施工与经营,并且可以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低息贷款。以前,巴西法律将基础设施视为战略领域,只允许国营企业负责施工与经营,导致资金来源有限,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
四是推广职业教育,促进贫困人口就业。为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巴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旨在提高城市贫民就业水平的职业教育政策。卢拉政府延续了这一政策,并于2004年启动了“全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和“全民大学计划”,2006年创立“基础教育持续与发展、职业教育增值基金”和“联邦技术教育网络扩展计划”。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推广,巴西城市失业问题有所缓解。2008年,巴西推出了“帮助青年就业计划”。该计划主要由巴西政府向各个州市提供一定的财政援助,鼓励他们为当地18~29岁低学历、贫困青年提供职业培训,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巴西政府规定,各个州、市至少应为30%接受此类培训的青年解决就业问题。巴西各个州、市将根据劳动力市场不同领域的需要为这些青年人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保证他们接受培训后可以立即上岗。从2008年至今已有近45万名青年人参加培训,其中约24万人最后完成了培训,他们中的35%找到了正式工作。此外,各级政府劳动局均设有专门的公共就业协会,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建立人才库,随时跟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为供求双方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
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巴西逐渐地减少了城市化造成的弊端,从2003年以来经济开始复苏,其主要动能还是在于内需旺盛,巴西内需对GDP的贡献率高达80%。一些经济分析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巴西的内需仍将持续,经济增长不会熄火。理由主要有三:一是巴西在未来将迎来两大赛事——奥运会和世界杯,这将会为巴西带来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动能;二是近年发现的巴西深海油田,在近几年可能仍处在投资开发期,这也将为经济增长带来助力;三是从巴西政策层面来看,巴西近年来内需强劲,与最近几届巴西政府有力改善社会基本面、缩小巴西穷富差距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