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过程当中,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从而导致了现在能源的紧张,尤其是城镇化过程当中城镇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有数据显示,我国现在城镇人口年均消耗能源约为农村人口的3.5倍,如果按照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57%来算的话,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们将要增加1300万的城镇人口,需要大量的新增能源。未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2013绿色经济与低碳城市杭州高峰论坛”专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未来解决办法。
新能源在村镇体系中占比会愈来愈高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忠认为,在新型城镇化里面,能源作为一个主要的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也要看到,长期以来在村镇地区,还是有一些传统的能源,包括煤以及其它能源为主。随着城镇化把人聚到一块以后,就要考虑怎么样集中提供一个能源系统,比如说燃气,供给北京、上海,供给大城市都不够,再提供给农村不太现实。但如果用煤,煤作为我们国家主要的一个能源,它在一些大型化的设备里面,比如大型火电厂里面可能效率能够很高,它的污染和排放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在小城镇的层面,它的设备都是一些小型化的,也没有很好的排放环保措施,应该说也不是很现实。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就想到了一些新的能源形式,比如说在会上提到的地缘热泵,我们能不能通过它来解决?像热水需求能不能通过太阳能解决?电力方面的需求,有没有可能用供电或者发电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当然我们不可能奢望100%的都能让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但是在这其中,我们的新能源能够替代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是将来村镇能源最重要的依靠方向。而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随着新能源支撑力度不断加强,应该说新能源在村镇体系里面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
现在国家能源局也正在提供第二轮的能源生产线,主要是针对县域经济以下的区域,也就是对新型城镇化以后形成的村镇作为实施对象。怎么样更多的用新能源替代煤,让煤在村镇和县级以下的区域用的更少,是未来的一个目标。
建造低碳生态城市需要变革
美国在上世纪二战以后,提出了“美国梦”,美国人的“美国梦”就是在郊区有独立的别墅,有自己的汽车,但是这样的发展模式,四个轮子上的城镇化模式给美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上世纪70、80年代以后美国的环境规划和社会领域的学者进行了一些深刻的反思和认知,他们认为汽车城市蔓延,高速公路和石油的城市化模式,是美国战略困局的根源,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战略的提出,美国可以在前苏联冷战中胜出,但却可以在傲慢和无礼的文化中衰败。
中国城镇化为什么会成为影响人类建设的两件大事之一呢?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的建设投资。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造城市其实是造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会成为文化,它决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人创造城市,城市塑造人,所以当今世界上最具潜在影响的发展,不是中国的城镇化,而是决定中国城镇化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其核心任务就是创造一种健康持续的生活方式。
舟山规划局副局长陈前虎先生认为建设一个协调发展的城市,让各自独立部分一起和谐的发挥功能,是减缓和解决单个发展问题的必要条件。这些问题相互关联是必须要解决的,但是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城市结构体系。所以发展必须兼顾到社会、政治和环境因素,新技术及其它代替能源应成为新发展模式的手段,而不是将其作为旧式发展模式所犯错误的补偿手段。所以城市是一个整体,并且作为一个生命系统而存在,建造低碳生态城市,对于目前大多数城市来讲,它需要的是更为深刻的变革,而不是小修小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