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惨烈的“11·22”中石化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惊醒了一个沉睡在城市地下的隐秘“王国”。
在这里,正常生活所需的水电气、保障安全的交通信号,一刻不停地从人们脚下穿行而过,遍布城市的每一根神经,为城市带来必备活力的同时,也在积聚着隐患。也正是这样重要的空间,又很容易被快速发展的城市忽略和遗忘,一旦它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时,方式又是如此的沉重。
这并不是由于地下管道混乱造成的第一起重大伤亡事故。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到2010年,全国仅媒体公开报道的地下管线事故平均每天就有五六起。
“老百姓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这相当于若干个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地方就爆炸了。”《地下管线管理》杂志主编、高级工程师李学义称。
《华夏时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地下空间现状是,一方面各种网线混乱不堪,轻则马路被“开膛剖肚”,重则可能引发事故,伤及生命;另一方面却是规划和管理的混乱,自来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光缆,分别归属于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电力公司、电信公司等多部门管辖,铺设和管理并没有统一的主管单位。
地下管网之乱
尽管2009年8月1日施行的《山东省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办法》中第十二条明确写道,埋地石油管道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15米,地面铺设或者架空铺设石油管道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30米,天然气、成品油管道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不得少于60米,但是,“30米安全距离标准”却限制不了市政网络。
“这次事故很明显的是埋在地下输送化学品的工业管网和民用的管网发生了冲突,如果只是输油管道,一旦发生泄漏,因为其特殊设计,可以很快截断其中一段,并迅速让泄漏气体在暴露空间中挥发,不太容易产生爆炸。”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分析称。
事实上,如果将地下空间纵剖,就能看见最下方,载满人群的地铁从隧道里呼啸而过。在这忙碌地铁的上方,有粗大的足以通过汽车的供热管道,有供雨水、生活用水流出的下水管道,有为百姓正常生活服务的供水、中水管道,再往上,还有燃气、电力、通讯、广电、照明、交通信号、公共视频监控、铁路信号等十几大类20多种管线。
这些城市的“生命线”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日渐增多,其所占空间越来越大。据天津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天津各类管线占地“有8米高”。据专家统计,近十年来,中国地下管线长度以每年9.7%的速度增长,十年间每平方公里管线的密度增长了三倍多。
然而,占地多并不是主要问题,问题在于管线设计的杂乱无章。这些管网在地下并不总是互不干扰。由于地下管线都是由各单位进行封闭式管理,地下管线的数量剧增却无序,难以获得某一地区全部的管线信息。据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表示,黄岛至少铺设了11条各类管线,各种线路比较拥挤,部分管线有交叉,存在安全隐患。
谁是主管部门?
一般情况下,燃气管道与电线、通信光缆需保持1米的距离,与自来水管道需保持50厘米的距离。而油气管道由于极具危险性,管道设计、建设时,应尽量避免与建筑物和民用管道等市政设施相邻。但由于地下管网属于隐蔽工程,对地方政绩和环境美化贡献较小,地方政府往往重视程度不足。
2012年11月12日,青岛市政协网站上刊发一篇名为《黄岛区政协:让城市建设每一项工程都成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的文章指出,让城市建设的每一项工程都成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民心工程中,重点完善水、电、气、暖、通信、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建设等。
记者翻阅长篇文章看到,只字未提地下工程的建设和维护。而此时,一篇警告东黄输油管道存在危险的环评报告已经公示了一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