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关心看得见的民心工程,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大城市频频内涝,下个雨就能淹城的最主要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除了主观意愿,还有个客观现实是,地下空间缺乏统一规划,也缺乏主管部门。
“城市地下管线种类有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信、电力、工业和综合管沟八大类,而这些管线又分属自来水公司、排水公司、燃气公司等几十个单位建设和管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对地下管线进行管理,使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工作缺少详细的规划设计,‘谁都在管,谁都不管’是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现状。”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会忠表示。
据悉,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直接相关的机构包括国土局、规划委、住建局、电信、电力、公用、民防、公安消防、抗震、水利防洪等部门,结果却各自为政:市政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市规划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市建设行政部门负责建设……
向下的难度
日积月累之下,问题开始显现。
目前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进行了管线普查,北京上一次普查是在1986年,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地下管线可以说是一笔糊涂账。
“排查工作难度很大,有一些解放前或是文革时期的管线,资料缺失,管线探测仪只能探测到金属管线,对于水泥等其他材质管线毫无办法,常常是挖到管线以后才知道这里有,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修补或改道。”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原总工办副主任杨利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线越来越多,地下空间需求也越来越大。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强油气管网监管,稳步推动天然气管网独立运营和公平开放,保障各种气源无歧视接入和统一输送;“十二五”时期,新增原油管道8400公里,新增成品油管道2.1万公里,成品油年输送能力新增1.9亿吨。
但这些规划的管线应该建在哪里?杨利强称:“现在高楼都向下挖得很深,动辄是地下两三层、二三十米。地铁、管线不得不回避这些高楼。”
上有地基,下有地铁,使得新建管线难度增大。“光缆电缆等较细的管线还好,但像下水道、供热主管道等几乎能跑小汽车的管线,新建难度很大,要避开下面的地铁和上面的地下商铺,只能绕道或修得更深。”北京市规划委主管管道批示的基础二处工作人员称。
而缺少对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相关法律规定则让地下空间的发展利用充满了随意性。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专门立法尚属空白,现行国家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也没有明确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权属管理,因而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工作人员表示。
李学义则表示:“有效管理地下管线,单靠行政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呼唤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