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可持续”产业
尽管农民有还建楼,有青苗费等补偿款,还有养老、医疗等保险,但摆在全镇农民面前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补偿款够用一辈子吗?没有了田地,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教授认为,生态新城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用一种新的价值观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认为,归根结底,一座城镇,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作为支撑。
“花山既然被称为新城,在产业选择上也必然要有新特色。”胡黎明说,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是依靠资源和人工等要素的低层次累积而成,但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严重浪费资源,还严重破坏环境,是不可持续的。花山既然要建新城,就必须要在产业结构转型上有所突破。
优化产业结构,由二产领先向三产优先转变,是花山生态新城的另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其定位,以及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花山生态新城将现代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其产业布局最后确定以研发设计、港口物流和会展旅游三大产业为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向资本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转变。
围绕新城在产业上的定位,失地农民也在寻找与新产业的对接。齐永强介绍,在帮农民购买社保后,村集体将部分剩余款项按股份成立股份集团,每位村民都有股份,公司盈利后每年可按股分红。目前,有的村股份集团成立了物业、保洁、绿化等公司。这些公司也吸纳了部分就业人员。
“以前大家进城,主要是为了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因为城里工作机会多,而家乡要么只能种田,要么就做点小生意。”李云说,自从生态新城开建后,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选择回到家乡,看中的就是在家门口也能从事跟城里一样的工作,懂技术的可以进大公司,没有手艺的也可以就地从事服务业。
记者到花山新城采访当天,正好遇上一家即将开业的酒店对外招聘,包括经理、厨师、电器维修、服务员等有好几十个岗位,而前来求职大多数都是原花山镇的村民。
李云看到招聘广告后,也给婶婶打了电话,问她想不想回来应聘,他的婶婶在武汉市内的一家酒店里打工。李云说,等软件新城招聘的时候,他还会给在南京IT公司上班的表弟打电话,劝他也回到家乡来,“以前亲戚大多都分散在各地打工,平时很难见上面,以后家人聚的时候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