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在世界上也没有成熟理论和实例可循,因此,目前在低碳城市的定义、度量方式以及建设标准上并没有形成公认的标准,甚至还有人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地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缺乏从有机系统的角度对低碳城市的内涵、构成等问题进行把握。
几种观点梳理
梳理目前我国业界和学界对低碳城市的认识,有以下几种概念:
一是低碳城市是指包括低碳生产、消费的低碳经济生活,建立一个节约、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二是低碳城市是指:加快集中式的经济作为发展核心,带动产业结构的创新发展;加快循环式的经济作为发展核心,带动能源方面的节能减排的发展;加快知识产权式的经济发展作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内涵发展。
三是低碳城市要把高效、清洁、低碳、可持续作为发展目标,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目前的污染式的大量生产、消费和浪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城市生活方式,对资源和能源做到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真正意义上做到循环利用、回收节能,最大化地降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四是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过程中,城市是首要的关注重点,必须提高城市的绿化率、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率、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加大废弃物品的回收处理率。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低碳城市的支撑体系包括 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以及政策制度体系。
什么样的城市可以称为低碳城市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郝寿义提出,低碳城市是指在保证城市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以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为空间载体单元,通过低碳交通、低碳市政基础设施、低碳能源系统、城市智能化管理、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等城市职能运行体系将低碳园区与低碳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低碳化的城市系统。
郝寿义认为,根据实践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可依此判断,城市只有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方可称之为低碳城市。
一是城市低碳发展规划。城市低碳发展规划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工作规划,明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等。
二是合理的城市规模。城市规模过大,将造成土地使用浪费,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增加,生活成本上升,间接提高了城市交通中碳排放量。规模如果过小,会限制城市发展,限制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降低居民福利水平。因此,必须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
三是布局形态的完善。紧凑的城市形态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各个功能区之间汽车人流往来的次数和距离,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也可以降低汽车出行的比重,从而降低碳排放的数量。
四是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低碳的工业体系、高效的能源利用体系、低碳的交通体系等。积极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广泛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是绿色建筑体系。从规划施工起,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来指导施工过程,积极推行低碳技术的应用、采用节能建筑材料,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同时规划中应加大城市绿地的数量,达到降低碳排放总量的效果。
六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管理体系。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完善,能够确保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实现。
七是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积极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弘扬低碳生活理念,推动全民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